中醫(yī)古籍
  • 草木灰

    《全國中草藥匯編》:草木灰拼音注音Cǎo Mù Huī來源

    柴、草燒成的灰。

    性味

    辛、苦,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

    強筋骨,利關(guān)節(jié)。主治大骨節(jié)病。

    用法用量

    草木灰3斤,加水10斤,充分攪拌后浸泡24小時,澄清,取上清夜或過濾取濾液,煮沸濃縮2斤,每次口服30~40毫升,一日3次,連服30天為一個療程,可視病情,連用幾個療程。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草木灰拼音注音Cǎo Mù Huī別名

    冬灰、藜灰(《本經(jīng)》),薪柴灰(《綱目》)。

    出處

    《草木灰治療大骨節(jié)病》

    來源

    為柴草燒成的灰。

    化學成分

    因植物種類的不同,灰的分量及其組成也有差異?;曳稚僬呓?.2%(對于新鮮植物言),特別多者,例如煙草近于20%,但一般草木灰,含量常在1~6%?;业慕M成,主要為氧化鉀、二氧化硅、氧化鈣,但亦常含鈉、鎂、磷、氯、硫及痕跡的錳、硼、銅等。

    性味

    辛,溫。

    ①《本經(jīng)》:"味辛,微溫。"

    ②《綱目》:"辛,微溫,有毒。"

    功能主治

    治大骨節(jié)病,蝕癰疽惡肉。

    ①《本經(jīng)》:"主黑子,去肬息肉,疽蝕,疥瘙。"

    ②《唐本草》:"煮小豆,大下水腫。"

    ③《本草拾遺》:"和醋熨心腹冷氣痛及血氣絞痛,冷即易。"

    ④《綱目》:"治犬咬,熱灰敷之,蝕諸癰疽惡肉。"

    復(fù)方

    治陰冷疼悶,冷氣入腹,腫滿殺人:醋和熱灰頻熨之。(《千金方》)

    臨床應(yīng)用

    ①治療大骨節(jié)病

    用草木灰浸出液觀察前驅(qū)期及Ⅰ、Ⅱ、Ⅲ度大骨節(jié)病患者469例,服藥20天以上,臨床痊愈284例(60.6%);明顯好轉(zhuǎn)114例(24.3%);好轉(zhuǎn)54例(11.5%);無效17例(3.6%)。對前驅(qū)期的療效較高,隨病情的加重,療效也相應(yīng)降低。發(fā)生療效時間最短者2天,最長者210天。治愈時間最快者7天,最慢者330天,以4個月以內(nèi)者為多。對臨床痊愈后停藥的69偽,隨訪觀察10個月,結(jié)果1例于5個月后復(fù)發(fā)。制劑及用法:取雜草木灰(各種雜草或樹枝燒成的灰)3斤,加水10斤,充分攪拌后浸泡24小時,過濾,取澄清液,加熱濃縮成2斤。每次用30~40毫升,日服3次,可連續(xù)服用6個月?;?qū)⒉菽净医鲆杭訜?,繼續(xù)濃縮成結(jié)晶;另用?;ɑ蛏H~曬干,研成粉末,按1:1的比例充分混合后,做成黃豆大小的水丸,每次30粒,日服3次。亦可將草木灰加水攪拌后,再加熱煮沸,制成濃縮煎劑,過濾后服用。劑量用法同浸出液。服藥后除少數(shù)患者出現(xiàn)惡心、嘔吐、燒心、腹痛、腹瀉、口干等反應(yīng)外,未見其它副作用。

    ②治療克山病

    用草木灰浸出液治療潛在型克山病69例,服藥3個月后痊愈(體征消失,心電圖及X線心影恢復(fù)正常)3例,好轉(zhuǎn)10例,加重4例。其中堅持治療6個月的25例,在治療3個月時痊愈和好轉(zhuǎn)者4例,加重1例;繼續(xù)治療至6個月時,又有4例進一步好轉(zhuǎn)和痊愈,仍是1例加重。由此看來,療效似與療程有一定關(guān)系。但亦有治療37例,同時與27例未服藥者對比觀察,經(jīng)3個月后發(fā)現(xiàn)兩組癥狀、體征、心電圖改變均相近似;惟對照組中病情加重者較治療組稍多,主要為心臟增大例數(shù)較多。因此認為,草木灰的治療作用殊不明顯,對防止病情發(fā)展是否有一定作用也未肯定。另外,用草木灰浸出液治療慢型克山病10例:3個月后多數(shù)病人的自覺癥狀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體征與心功能的改善則不明顯。草木灰浸出液的制備同前。用量:5歲以下5毫升,6~10歲10毫升,11~15歲15毫升,16歲以上20毫升,日服3次;或9歲以下5毫升,9~17歲10毫升,17歲以上15毫升,每日早晚各服1次。副作用同前。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秘魯香膠拼音注音Bì Lǔ Xiānɡ Jiāo別名拔爾撒摩(《綱目拾遺》),百露拔爾撒摩(《植物學大辭典》)。出處《藥用植物學》來源為豆科植物秘魯香膠樹的樹脂。通常在冬季采集。采集時用棒擊傷樹身,使內(nèi)部組織損傷而產(chǎn)生香樹脂......
  • 《中藥大辭典》:稗根苗拼音注音Bài Gēn Miáo出處《綱目》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稗的根和苗葉。生境分布生長于沼澤處,為水稻田中雜草之一。分布遍及全國溫暖地區(qū)。原形態(tài)稗(《左傳》)。一年生草本,高50~130厘米。稈直立或廣展。葉片扁平,線......
  • 拼音注音Bài Mǐ別名稗子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稗的種子。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chinochloa crusgalli (L.) Beauv.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舂去殼,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沼澤地、溝邊及水稻......
  • 拼音注音Bǐ Zǎi Cǎo別名竹篙草(《嶺南科學雜志》),黃毛草(《廣州植物志》),墻頭竹、貓仔草、牛尾草(《福建民間草藥》),金絲茅《中國主要植物圖說·禾本科》),筆毛草、猴毛草、眉毛草、金黃草、胡毛草(《閩東本草》),貓毛草(《廣東中......
  • 《中藥大辭典》:筆筒草拼音注音Bí Tǒnɡ Cǎo別名通氣草(《草木便方》),眉毛草、土木賊(《分類草藥性》),節(jié)節(jié)菜、接骨草(《福建民間草藥》),鎖眉草(《四川中藥志》),節(jié)骨草(《湖南藥物志》),銼刀草、木賊草、土麻黃、筆頭草、野麻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