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瘍醫(yī)大全》 肺

    作者: 顧世澄

    經(jīng)曰∶肺者,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為生氣之源,其形四垂,附著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諸臟之氣,為臟之長,為心之蓋。

    又曰∶是經(jīng)多氣少血,其合皮也,其榮毛也,開竅于鼻。

    《難經(jīng)》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肺葉白瑩,謂為華蓋,以覆諸臟。虛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鑰。

    又曰∶寅時氣血注于肺。

    肺圖(圖缺)

    肺者市也,百脈朝會之所也。凡飲食入胃,不敢自專,地道卑而上行朝于肺。肺乃天道下濟(jì)而光明。

    經(jīng)曰∶肺者,在天之燥,在地為金,在人為肺,在時為秋,在方為西,在色為白,通竅于鼻。

    經(jīng)曰∶西方金也。萬物所以收成也。

    又曰∶臟真高于肺,以行榮衛(wèi)陰陽也。脾土為母,腎水為子。大腸為臟,克木主氣,若久臥則傷氣。司藏魄,其類金,其畜馬,其卦干,其性義,其華毛,其候鼻,其谷稻,其應(yīng)四時,上為太白星。其病在皮毛,其音商,商者,強(qiáng)也。象金,性之堅強(qiáng)也。其數(shù)九,其臭腥,其聲哭,其氣 ,其液涕,其味辛,外應(yīng)皮毛而色白;然貴如白玉光澤,不欲如堊。

    《靈樞》曰∶肺應(yīng)皮,皮濃者大腸濃。更肺主燥,然燥則傷肺,病則為嗽。痘主膿泡,若熱氣勝則病,其病之候,則面白悲哭,手捏眉目鼻面,嚏涕吐衄,喘咳寒熱,脅有動氣。肺虛則嘆息,呼吸少氣,鼻涕嗌干,喘乏咳血而唇白。肺實則悶亂,喘促咳嗽,上氣鼻塞,脛股肩痛而胸滿。肺絕則汗出發(fā)潤,喘而不休,毛發(fā)氣出,然肺絕者,三日死。平脈則秋旺七十二日而脈浮毛,毛者,稀軟之狀,輕虛似浮,其賊脈浮大而牢,與夫面赤皆逆,危脈則毛如風(fēng)吹。

    華元化曰∶肺乃生氣之原,五臟之華蓋。

    經(jīng)曰∶肺屬辛金,為陰中之太陰,通于秋氣,肺配胸中與大腸為表里,其母脾土,其子腎水,其克肝木,其賊心火,主藏魄。其色白,其味辛,其臭腥,其華毛,其候鼻,其充皮,其液涕,其聲哭,其氣 ,其不足則太息,其有余則喘嗽,其平脈浮短,其賊脈洪,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皮節(jié)傷,皮節(jié)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肺絕三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白如豕膏者生,白如枯骨者死。實則夢兵戈兢擾,虛則夢田野平原。憂傷肺,喜勝憂,以酸補(bǔ)之,以辛瀉之,以苦泄之。

    岐伯曰∶形寒飲冷則傷肺,飲冷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

    《金匱真言論》曰∶秋氣者,病在肩背,肺之應(yīng)也。

    又曰∶脈變動為咳。

    《脈論》云∶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夾錢,曰肺平。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浮,曰肺病。脈來如物輕飄,如風(fēng)吹毛,曰肺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肌膚之狀。

    經(jīng)曰∶肺之見證也,善嚏,悲愁欲哭,灑淅寒熱,缺盆中痛,肩背痛,臍右少腹脹痛,小便數(shù),溏泄,皮膚痛及麻木,喘少氣,頰上氣見。

    經(jīng)曰∶肺主氣。

    又曰∶諸氣皆屬于肺。

    又曰∶肺藏氣,氣有余則喘咳上氣,氣不足則息利少氣。

    《靈樞》曰∶膻中為之氣海,膻中者,肺室也。有余則胸面俱赤,不足則少氣力,不多言。

    丹溪曰∶冷氣、滯氣、逆氣、上氣,皆是肺受火邪,氣得炎上之化,有升無降,熏蒸清導(dǎo),甚而轉(zhuǎn)成劇病,局方例用辛香燥熱之劑,是以火濟(jì)火也。

    張子和曰∶諸病皆生于氣,諸痛皆因于氣。

    《回春》云∶風(fēng)傷氣者為疼痛,寒傷氣者為戰(zhàn)栗,暑傷氣者為熱悶,濕傷氣者為腫滿,燥傷氣者為閉結(jié)。

    《入門》曰∶逸則氣滯,亦令氣結(jié)。輕者行動自愈;重者橘皮一物湯。(橘皮一兩,洗凈,新汲水煎服。)

    《直指》云∶七氣者,喜、怒、悲、思、憂、驚、恐,或以為寒、熱、恚、怒、喜、憂、愁,皆通也。

    經(jīng)曰∶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肺為牝臟,牝者,陰也。

    又曰∶諸氣 郁,皆屬于肺。

    人有七情,病生七氣,氣結(jié)則生痰,痰盛則氣愈結(jié),故調(diào)氣必先豁痰,如七情湯以半夏主治,而官桂佐之,蓋良法也。

    太乙真人曰∶少言語,養(yǎng)內(nèi)氣。

    象川翁曰∶精能生氣,氣能生神,榮衛(wèi)一身,莫大于此。

    黃帝問曰∶余知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jié);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岐伯對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dá),榮衛(wèi)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wèi)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謩t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wèi)通,汗大泄,故氣泄矣。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內(nèi)外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jié)矣。

    經(jīng)曰∶氣為精神之根蒂。(李東垣曰∶氣者,神之祖,精乃氣之子,氣者,精神之根蒂也。)

    又曰∶久臥傷氣。

    《西山記》曰∶近穢氣,觸真氣,近死氣,亂生氣。

    《正傳》曰∶男子屬陽,得氣易散。女人屬陰,遇氣多郁。是以男子之氣病常少,女人之氣病常多。故治法曰∶女人宜調(diào)其血,以耗其氣;男子宜調(diào)其氣,以養(yǎng)其血。

    氣生于谷《靈樞》曰∶人受氣于谷,谷入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wèi),榮在脈中,衛(wèi)有脈外,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fù)大會,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

    又曰∶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又曰∶氣為衛(wèi),衛(wèi)于外。

    《正理》曰∶日啖飲食之精,熟者益氣,此氣生于谷,故氣從米。

    上氣《靈樞》曰∶邪在肺,則寒熱上氣,上氣者,呼多吸少,氣息促急。

    《內(nèi)經(jīng)》曰∶氣有余則喘咳上氣。

    下氣《綱目》曰∶下氣屬心。

    經(jīng)曰∶夏脈者,心也。心脈不及,下為氣泄是也。

    又曰∶癲癇勞瘵者,若氣下泄不止者必死。此真氣竭絕,腸胃腠理閉塞,谷氣不能宣通于腸胃之外,故從腸胃中泄出也。

    河間曰∶腸胃郁結(jié),谷氣內(nèi)發(fā)而不能宣通于腸胃之外,故善噫而或下氣也。

    仲景曰∶傷寒陽明病,胃中有燥屎者,必轉(zhuǎn)矢氣下之即愈。轉(zhuǎn)矢氣,乃氣下泄也。

    短氣《明理》曰∶短氣者,氣短而不能相續(xù)者是已。若有氣上沖,而實非氣上沖也,呼吸雖數(shù)而不能相續(xù),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實為難辨之證,要識其真者,氣急而短促是也。

    仲景曰∶平人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又曰∶短氣有微飲,當(dāng)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腎氣丸主之。

    《入門》曰∶氣短者,呼吸不相接續(xù)是也。有結(jié)腫者,有停水怔忡者,有風(fēng)濕相搏者,有素弱氣虛者,大抵心腹脹滿者為實,為邪在里,心腹濡滿者為虛,為邪在表。

    東垣曰∶氣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湯去茯苓加黃 補(bǔ)之。

    《入門》曰∶氣散則中虛,倦怠無力,短氣不足以息,宜調(diào)中益氣湯、人參養(yǎng)榮湯。

    《脈經(jīng)》曰∶寸口脈沉,胸中氣短。

    少氣《綱目》曰∶少氣者,氣少不足以言也。

    《靈樞》曰∶肺藏氣,氣不足則息微少氣。

    又曰∶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

    又曰∶腎主氣,腎虛則少氣乏言,吸吸骨酸,懈惰不能動。

    又曰∶膻中為氣之海。不足則少氣不足以言。

    《內(nèi)經(jīng)》曰∶怯然少氣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言而微,終日乃復(fù)言者,奪氣也。宜生脈散。

    易老曰∶真氣虛弱,脈弱懶語,宜四君子湯、參 益氣丸。

    東垣曰∶內(nèi)傷脾胃,致中氣虛少,宜補(bǔ)中益氣湯、益胃升陽湯。

    《活人心法》曰∶氣虛發(fā)熱,百脈搖動,有如蟲行,相火自足上升,心常煩悸,頭重腦悶,黃 二錢,人參、甘草各一錢,當(dāng)歸五分,五味子九粒,煎服,名黃 湯,乃清和調(diào)勻,鎮(zhèn)定之劑也。

    氣痛《入門》曰∶人身元氣與血循環(huán),被橫行臟腑之間,而為疼痛,積聚 癖,壅逆胸臆之上,而為痞滿刺痛等證。多因七情飲食,郁為痰飲,初起宜辛溫開郁,行氣豁痰消積,久則宜辛寒降火除根。氣滯上焦為心胸痞痛,宜枳橘湯。氣滯中焦為腹脅刺痛,宜木香破氣散。氣滯下焦為腰痛疝瘕,宜四磨湯。氣滯于外,則周身刺痛,或浮腫,宜木香流氣飲。

    氣逆《靈樞》曰∶黃帝曰∶何為逆而亂?岐伯對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榮氣順脈,衛(wèi)氣逆行,清濁相干,亂于胸中,是為太 。 與悶同。故氣亂于心,則喘心密默,俯首靜伏;亂于肺則俯仰喘喝,按手以呼;亂于腸胃,則為霍亂,于臂脛則為四厥;亂于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

    《入門》曰∶氣逆者,氣自腹中時上沖也。

    丹溪曰∶病患自言冷氣從下而上者,此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其熱為甚,自覺其冷,非真冷也。

    又曰∶氣之上逆,屬陽,無寒之理,惡寒者乃火極似水也。

    《入門》曰∶散火之法,必先破氣,氣降則火自降矣。

    氣郁丹溪曰∶氣之初病,其端甚微,或因七情,或感六氣,或因飲食,以故津液不行,清濁相干,自氣成積,自積成痰,氣為之郁,或痞或痛。

    《正傳》曰∶氣郁而濕滯,濕滯而成熱,故氣郁之病,多兼浮腫脹滿。

    《入門》曰∶郁者,病結(jié)不散也。交感丹治諸氣郁滯,一切公私拂情,名利失志,抑郁煩惱,七情所傷,不思飲食,面黃形羸,胸膈痞悶諸證神效,大能升降水火。香附子一斤,長流水浸三日,取炒茯神四兩,搗末蜜丸,彈子大,每一丸細(xì)嚼,以二陳湯送下。

    氣不足生病《靈樞》曰∶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乃為痿蹶心 。

    又曰∶上氣不足,推而揚(yáng)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陰陽皆虛火自當(dāng)之。

    《入門》曰∶七情總發(fā)于一心,七氣總隸于一氣,氣,陽也,動則為火,故以降火,化痰,消積分治之,大概氣虛,四君子湯,氣實,小烏沉湯,火多合黃連解毒湯,痰多合二陳湯,積多合平胃散。

    丹溪曰∶久患?xì)庾C,氣不歸元,久服藥無效者,破故紙為君。(破故紙炒一兩,茴香炒、乳香各五錢為末,蜜丸梧桐子大,空心白湯下五十丸。)

    方氏曰∶氣病用氣藥而不效者,氣之所藏,無以收也。蓋肺主氣,腎藏氣,青木香圓、木香順氣丸皆用破故紙,所以使氣升降,而歸于腎臟也。

    《入門》曰∶氣病通用二陳湯。(上焦氣滯加枳殼、桔梗、香附、砂仁。中焦氣滯加濃樸、枳實、三棱、蓬術(shù)。下焦氣滯加青皮、木香、檳榔。氣痛加枳殼。氣實加烏藥、香附。氣虛加參、術(shù)、木香。)

    丹溪曰∶治上升之氣,用芩、連、梔子、香附。

    又曰∶氣無補(bǔ)法,世俗之言也。不思正氣虛者,不能營運邪氣,著而為病。經(jīng)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茍或氣怯不用補(bǔ)法,氣何由行?

    又曰∶氣郁須用川芎、香附、梔子、芩、連。

    又曰∶木香行中下焦氣。香附快滯氣。陳皮泄逆氣。紫蘇散表氣。濃樸泄衛(wèi)氣。檳榔泄至高之氣。藿香上行胃氣。沉香升降真氣。腦麝散真氣。凡此皆泄氣之標(biāo),不能治氣之本。

    痰中帶血絲者,此陰虛火動,勞傷肺臟也。

    凡吐血吐于水碗中辨之,浮于水上者,肺血也。

    《內(nèi)景》曰∶肺之為氣三焦起。

    又曰∶會厭,聲音之門戶。

    又曰∶下溉喉嚨神明通。

    又曰∶璇璣、玉衡、色蘭圩。

    又曰∶重中樓閣十二環(huán)。

    《中景》曰∶下念喉嚨十二環(huán),自下通流兩乳間。

    《外景》曰∶絳官重樓十二級。

    《人鏡經(jīng)》曰∶會厭綴于舌本之下,正應(yīng)乎氣管之上。氣管即喉嚨也。居于前,主持呼吸,為聲音之門戶。

    又曰∶吸門十二節(jié),上三節(jié)微小,下九節(jié)微大,第四節(jié)乃結(jié)喉也。結(jié)喉可容得上三節(jié)于內(nèi),如進(jìn)飲食,則結(jié)喉即起套于上三節(jié)之外,直抵于會厭之下而掩之,令水谷不得而漏入焉。一或誤投之,即發(fā)嗆而不已。

    又曰∶肺白象金,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何也?然肺者非為純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陰婚而就火,其意樂火,又行陽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肺熟而復(fù)沉,是辛歸庚也。(始由從化,終則歸元。)

    又曰∶五臟俱等而心肺獨在膈上者,何也?然心者血,肺者氣,血為榮,氣為衛(wèi),相隨上下,謂之榮衛(wèi),通行經(jīng)絡(luò),榮周于身,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內(nèi)景》曰∶肺部之宮似華蓋。

    又曰∶過華蓋下,清且涼。

    又曰∶還過華下,動腎精。

    又曰∶肺之為氣三焦起,開通百脈血液如。

    又曰∶津液醴泉通六腑。

    又曰∶肺屬金,律應(yīng)黃鐘,象金石之有聲也。

    經(jīng)曰∶金王于秋,相于季夏,廢于冬,困于春,死于夏。其王日庚辛,王時日晡。困日甲乙,困時平旦。

    其死日丙丁,死時禺中。(晡音逋,申時也。禺中,日中也。禺音魚,日在己日禺中。)

    又曰∶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

    又曰∶五氣入鼻藏于肺,肺有病,鼻為之不利。

    又曰∶脾胃一虛,肺氣先絕。

    又曰∶肺熱病右頰先赤。

    又曰∶損其肺者益其氣。

    又曰∶肺俞在背第三椎,募在胸傍中府。(俞為陽。扁鵲傳作輸,猶委輸之輸,經(jīng)氣由此而輸于彼也。募為陰。猶募結(jié)之募,經(jīng)氣聚于此也。)

    又曰∶肺氣虛則鼻息不利,少氣。實則喘喝。(音褐。)胸盈仰息。

    又曰∶肺病熱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fēng)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淅,音昔,灑淅也,厥冷也,邪氣也,即傷寒傷風(fēng)類。)

    又曰∶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列缺穴。)

    又曰∶心移熱于肺,傳為鬲消。

    又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而遺矢。(矢,屎也。)

    又曰∶肺風(fēng)之狀,多汗惡風(fēng), 然白,時咳短氣,晝?nèi)談t瘥,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又曰∶肺脹者,虛而滿,喘咳倚息,目如脫狀。

    又曰∶肺水者,身重而小便難,時溏泄。

    又曰∶肺中寒者,吐濁涕。

    又曰∶肺痹者,煩滿喘而嘔。

    又曰∶肺熱葉焦,發(fā)為痿 。( 音壁,跟也。)

    又曰∶右寸,肺大腸脈所出。(浮短而澀,肺也。浮短而疾,大腸也。)

    又曰∶肺脈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又曰∶肺病身有熱,咳嗽短氣,吐出膿血,其脈當(dāng)短澀,今反浮大,色當(dāng)白而反赤,死,是火克金也。

    又曰∶肺脈搏堅而長,當(dāng)病吐血。其軟而散者,當(dāng)病灌汗,至令不復(fù)發(fā)散也。(血汗者,禁再汗。至令謂至盛暑之令也。)

    又曰∶肺氣盛,寸口(右手)大三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又曰∶肺為嬌臟。

    又曰∶肺形如人肩二布,大葉四垂如蓋,附著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零四孔,以分布諸臟清濁之氣。

    (椎音捶, 同。)

    又曰∶所生病者,咳嗽上氣,喘喝煩心胸滿, 臂內(nèi)前廉痛,掌中熱。氣盛有余,則肩背痛風(fēng),汗出中風(fēng),小便數(shù)而欠。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黃,卒遺矢無度。

    手太陰肺引經(jīng)藥歌∶

    寅肺升麻南(星)款(冬花)桔(梗),元(參)臺(香)山藥麥(門冬)天(門)冬,阿膠茯(苓)味(子)蔥(白)桑白(皮),枇杷(葉)杏(仁)麻(黃)豆蔻同,梔(子)縮(砂仁黃)芩知(母桔)梗藿(香)石(斛),葶藶(木)瓜(白)芍枳(殼紫)蘇(木)通。

    經(jīng)曰∶鼻如煙煤,肺氣已絕,當(dāng)汗出大喘。(若身熱無汗,乃大腸燥結(jié)之征,尚可生也。)

    《卮言》曰∶肺者, 也。 然居乎上,為五臟之華蓋。

    《醫(yī)旨緒余》曰∶肺者,勃也。言其氣勃郁也。

    經(jīng)曰∶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又曰∶辛走氣,氣病毋多食辛。

    又曰∶多食苦,則皮膚槁而毛拔。

    又曰∶白色見于鼻準(zhǔn)及正面,如枯骨,如擦殘汗粉者,為肺氣絕。若如膩粉、梅花、白綿者,是肺邪虛中寒,鼻衄出血,咳嗽有血,屬肺經(jīng)。

    憂而動血者屬肺。

    氣絕候。

    《靈樞》曰∶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zhuǎn),轉(zhuǎn)則目運,目運者為志先死,志先死則遠(yuǎn)一日半死矣。六陽氣俱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fā)泄,絕汗乃出。故氣絕于外者,上氣腳縮,五臟氣絕于內(nèi)者,下利不禁,甚者手足不仁。

    又曰∶若陽氣前絕,陰氣后竭者,其人死必身色青。陰氣先絕,陽氣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黃,腋下溫,心下熱也。

    《黃庭經(jīng)》∶人身神名曰肺神,皓華字虛成。

    七神注云∶魄者,精氣之匡佐也。

    《靈樞》曰∶并精出入謂之魄。

    又曰∶喜樂無極則傷魄,魄為肺神也。

    皇甫謐曰∶脾胃一敗,肺氣先絕。

    經(jīng)曰∶肺在志為憂,肺之志為悲。

    又曰∶憂則氣沉。

    又曰∶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蓋憂則隔塞痞閉,氣脈斷絕,而上下不通也。氣固于內(nèi),則大上便道偏,不得通泄也。

    經(jīng)曰∶精氣并于肺則悲。

    又曰∶肝虛而肺氣并之,則為悲。

    又曰∶悲則氣消。

    又曰∶肺主殺,故其志為悲。

    又曰∶肺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

    丹溪曰∶憂傷肺者,以喜勝之,以怒解之。

    《靈樞》曰∶肺色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

    又曰∶鼻者,肺之官也,肺病則喘息鼻張。

    經(jīng)曰∶肺主秋,西方辛金,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其畜為雞,(一作馬。)其蟲為介,其果為李,其菜為韭,其經(jīng)為手太陰肺。

    又曰∶肺藏于石。

    《靈樞》曰∶五臟六腑,肺為之蓋。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肩背濃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背膺濃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喝,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喉痹逆氣,肺高則上氣,肩息咳,肺下則氣賁迫肝,善脅下痛,肺堅則不病,咳上氣,肺脆則苦消癉易傷,肺端正則和利難傷,肺偏傾則胸偏痛也。

    《脈經(jīng)》曰∶肺傷者,其人勞倦則咳唾血,其脈細(xì)緊浮數(shù),皆吐血,此為躁擾嗔怒得之,肺傷氣壅所致。

    仲景曰∶熱在上焦,因咳為肺痿,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寸口脈數(shù),此為肺痿也。若口中辟辟燥咳,咳則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shù),此為肺癰也。

    《靈樞》曰∶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

    經(jīng)曰∶風(fēng)寒入舍于肺,名曰肺痹,發(fā)咳上氣。

    又曰∶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 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干。

    又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

    又曰∶肺實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虛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又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臟脈見,乃予之期日,此肺之臟也,一百八十日內(nèi)死。

    《難經(jīng)》曰∶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內(nèi)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苦痛,其病喘咳,灑淅寒熱。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注曰∶肺氣上逆,是其氣有余也。)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bǔ)之,辛瀉之。

    又曰∶肺病禁寒,飲食寒衣。

    經(jīng)曰∶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長夏,起于秋。

    又曰∶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

    又曰∶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

    又曰∶肺受氣于腎,傳之于肝,氣舍于脾,至心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者之早暮也。

    又曰∶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

    又曰∶肺絕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張(一云口鼻虛張短氣)。氣出而不返。

    仲景曰∶汗出發(fā)潤,喘而不休者,此為肺絕。

    血隨咳出,或帶痰中,為咳血。

    腫脹水腫有十種之分,大便 溏為肺水。

    肺為氣之主,而腎又為氣之臟,是以氣出之于肺,而納之于腎也。

    補(bǔ)∶人參、山藥、百部、五味子、阿膠、黃芩、紫菀、茯苓、麥門冬。

    瀉∶防風(fēng)、葶藶、澤瀉、枳殼、蘇子、桑白皮。

    溫∶干姜、生姜、白豆蔻、木香、款冬花。

    涼∶沙參、黃芩、桔梗、馬兜鈴、栝蔞仁、元參、梔子、川貝母、天門冬、人溺。

    引經(jīng)報使∶白芷、蔥白、升麻。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吳鞠通
  •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作者:
  • 作者:
    鄒存檢
  • 作者:
    馬培之
  •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shù)及生平經(jīng)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xué)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作者:
  • 作者:
    高思敬
  • 作者:
    ?
  • 作者:
    朱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