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瘍醫(yī)大全》 胃

    作者: 顧世澄

    胃圖(圖缺)

    經(jīng)曰∶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又曰∶胃者,匯也。號為都市,五味匯聚,何所不容,萬物歸土之義也。

    又曰∶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

    《難經(jīng)》曰∶胃重二斤一兩。

    經(jīng)曰∶足陽明胃經(jīng)。

    又曰∶是經(jīng)常多氣多血。

    又曰∶辰時氣血注于胃。

    又曰∶胃為水谷之海。

    《靈樞》曰∶人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jīng)隧也。經(jīng)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luò)也。

    又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臟腑皆稟氣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酸先走肝,苦先走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咸先走腎,谷氣津液已行,榮衛(wèi)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

    又曰∶飲食入胃,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實,故氣得上下而無病矣。

    《入門》曰∶胃為水谷之海,脾為消化之器。水入于經(jīng),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脈道乃行;血不可不養(yǎng),衛(wèi)不可不溫,血溫衛(wèi)和,得盡天年。

    《靈樞》曰∶ HT 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

    又曰∶胃為之海,廣骸大頸脹胸,五谷乃容。

    又曰∶脾應(yīng)肉。肉 堅大者胃濃;肉 松者胃??;肉 小而松者,胃不堅;肉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脘約不利也。肉 不堅者胃緩;肉 無小裸累者胃急;肉多小裸累者胃結(jié);胃結(jié)者,上脘約不利也。( ,謂肘膝后肉如塊者。)

    又曰∶胃病者,腹 脹,胃脘當(dāng)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噎不通,飲食不下。

    又曰∶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也。

    又曰∶胃中寒則手魚際之絡(luò)脈多青。胃中熱則手魚際之絡(luò)脈多赤。

    又曰∶面熱者,足陽明??;兩跗之上脈豎堅者,足陽明?。淮宋该}也。

    經(jīng)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東垣曰∶胃傷之證,不思飲食,胸腹脹痛,嘔噦惡心,噫氣吞酸,面黃肌瘦,怠惰嗜臥,常多自利。

    又曰∶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饑。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雖肥而四肢不舉。

    又曰∶胃病治法,調(diào)其飲食,適其寒溫,澄心息慮,從容以待真氣之復(fù)常也。

    經(jīng)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

    又曰∶胃為足陽明,其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jīng)盛不仁,則終矣。

    又曰∶嘔吐血,成盆成碗者,屬胃經(jīng)。

    又曰∶牙宣出血,屬胃腎虛火。

    《丹心》曰∶人無根本,水食為命,蓋脾胃屬土,主納水谷,人之根本也。

    《回春》曰∶五味淡薄,令人神爽氣清。

    《必用》曰∶胃實宜平胃散。虛宜補中益氣湯。不進(jìn)飲食,宜養(yǎng)胃進(jìn)食湯。(蒼術(shù)、白術(shù)、人參各一錢,陳皮、濃樸、白茯苓、炙甘草各七分,神曲、麥芽各五分,姜棗引或蜜丸,米飲下二錢。)

    《脈經(jīng)》曰∶胃絕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復(fù)。

    太乙真人曰∶美飲食,養(yǎng)胃氣。

    吐出多者為吐血。

    又曰∶胃者,倉廩之官,布養(yǎng)四臟,故五臟皆稟氣于胃,乃五臟之本。故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jīng),經(jīng)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臟;氣歸于權(quán)衡,權(quán)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東垣治內(nèi)傷,主于脾胃,其謂脾司轉(zhuǎn)運之職,胃為受氣,營養(yǎng)于身,是平人也。若飲食失節(jié),脾胃乃傷,脾傷則不能運化,胃傷則不能容納而諸病生矣。

    丹溪云∶百病先觀胃氣何如。

    經(jīng)曰∶厥氣客于胃,則夢飲食。

    又曰∶胃脹者腹?jié)M,胃脘痛,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

    又曰∶胃瘧者,令人疸病也。善饑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又曰∶胃風(fēng)之狀,頸多汗惡風(fēng),食飲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 脹,食寒則泄,胗形瘦而腹大。(胗,唇也。)

    孫真人曰∶新食竟取風(fēng),為胃風(fēng)。

    經(jīng)曰∶谷入于胃,脈道乃行。

    又曰∶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 。( 音亦。)

    又曰∶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

    又曰∶胃者,水谷之海,主稟四時,皆以胃氣為本。是謂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也。

    又曰∶胃之大絡(luò),名曰虛里,貫膈絡(luò)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yīng)衣。脈,宗氣也。

    又曰∶胃為之市,水谷所歸,五味所入,如市之雜也。

    《太素》曰∶胃者,太倉也。胃之五竅,(謂咽、胃、大腸、小腸、膀胱也。)閭里門戶也。

    經(jīng)曰∶脾之大絡(luò),名曰大包。其系自膈下正中,微著左脅,于胃之上,與胃包絡(luò)相附矣。其胃之包,在脾之上,與胃相并,結(jié)絡(luò)周回,漫脂遍布上下有二系;上者貫膈入肺中,與肺系相并,而在肺系之后,其上即咽門也。咽下,胃脘也。胃脘下即胃上口,賁門是也。水谷自此而入,以胃出谷氣,傳之于肺,肺在膈上,因曰賁門,其門處膈膜相貼之間,亦漫脂相包,若胃中腐熟水谷,則自幽門而傳入小腸,故曰∶太倉之下,口為幽門,其位幽隱,故名之也。

    《脈經(jīng)》曰∶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dāng)病折髀;(音陛。)其軟而散者,當(dāng)病食痹。

    又曰∶趺(音夫)陽脈浮者,胃氣虛也。數(shù)者,胃有熱,即消谷引食。澀者,胃中有寒,水谷不化。粗而浮者,其病難治。浮遲其久病。

    又曰∶胃脈若沉澀者,氣逆;氣逆者,人迎盛;人迎者,胃脈也。逆則盛而熱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

    又曰∶是動則灑灑然振寒,善伸數(shù)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 厥,是主血。( ,音干,脛骨也。)

    又曰∶所生病者,狂瘧濕淫,汗出鼽衄,口 唇胗,(音疹,唇瘡。)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 外廉,足跗上背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余于胃則消谷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盛者,人迎(左手)大二倍于寸口(右手)。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音歪。)

    足陽明胃引經(jīng)藥歌∶

    辰胃?。ㄏ悖┓溃L(fēng))砂(仁豆)寇(白)術(shù),半(夏)知(母)蔥(白)葛(根神)曲蒼(術(shù))烏(藥),石膏白芷升(麻)檀(香)木(香),下治相沿效不辜。

    經(jīng)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

    帝曰∶見真臟脈者死,何也?岐伯曰∶五臟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陰,必因于胃氣,乃至于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于手太陰也。故邪氣盛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俱至于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病勝臟故死。

    又曰∶胃實不眠。

    又曰∶臥寐不寧,乃胃中之津液干枯,不能內(nèi)榮其魂魄也。

    凡飲食減而大便轉(zhuǎn)覺艱澀者,胃病而運化之機遲也。肌肉消瘦者,胃主肌肉也。

    形體困倦者,胃病而約束之機關(guān)不利也。

    陽明邪實。(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陽明正虛。(故喜火,喜日月光者,喜助正也。)腫脹水腫有十種之分,小便閉澀為胃水。

    經(jīng)曰∶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馮魯瞻曰∶脾胃尤為后天元氣之本,化源生發(fā)之機,五臟六腑之大源,氣血精微莫不賴之以長養(yǎng)也。

    補∶白術(shù)、黃 、芡實、陳皮、扁豆、蓮子、山藥、半夏、蒼術(shù)、百合。

    瀉∶枳實、樸硝、大黃。

    溫∶藿香、香附、良姜、益智、胡椒、吳茱萸、肉豆寇、丁香、濃樸、木香、干姜、草寇、生姜、白豆寇。

    涼∶滑石、山梔、黃連、竹茹、玄明粉、黃芩、石膏、連翹、石斛、升麻、天花粉、葛根、知母。

    引經(jīng)報使∶升麻、葛根上行。白芷、石膏下行。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