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xué)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jīng)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fù)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齊氏云∶肺癰肺痿,因脾肺氣虛,腠理不密,外邪所乘?;蚰甘承晾睗馕?,遺熱于兒?;騼河胁?,過于汗下,內(nèi)亡津液,虛火爍肺?;蚍朔ブ?,虧損脾胃,不能生肺金。其證惡風(fēng)咳嗽,鼻塞項強,呼吸不利,甚則四肢微腫,咳唾膿血,若吐臭穢,胸中隱痛,脈數(shù)而實者為肺癰,咳唾涎沫,脈數(shù)而虛者為肺痿。惡寒喘嗽者,寒邪內(nèi)蘊也,小青龍湯??韧倌摲x者,肺癰內(nèi)潰也,桔梗湯。竊謂前證若喘咳短氣者,脾肺氣虛也,五味異功散??韧倌撎底蟪呙}數(shù)而無力者,腎氣虛也,六味地黃丸。咳唾膿痰右關(guān)脈數(shù)而無力者,脾氣虛也,七味白術(shù)散。若發(fā)熱喘嗽唾膿不食者,脾肺虛甚也,難治。大要,補脾肺,滋腎水,為善。(仍審五臟相勝,乳母七情,后證仿此)
小青龍湯
治傷風(fēng)冒寒,咳嗽喘急,肺脹胸滿,鼻塞流涕,或干嘔熱咳,或作渴,或作噎,或小便不利,或小腹脹滿。(此仲景之法,審有是證,用之及時,殊有良驗)麻黃(去節(jié))赤芍藥半夏(各七錢)細辛干姜(炮)甘草(炙)桂枝(各三錢)五味子(半兩,杵)附子(二錢脈浮,不用)上,每服二錢,水煎。
桔梗湯
治咳嗽,膿血腥穢,已成癰證。
桔梗(炒)貝母(去心)知母(炒)桑白皮(炒)枳殼(各一錢)地骨皮栝蔞仁薏苡仁杏仁(杵。各五分)當歸黃(炒。各一錢)五味子(杵,炒)百合(炒。各一錢五分)防己(一錢)甜葶藶(炒,五分)上,每服二三錢,水煎服。
升麻湯
治肺癰,膿血穢臭,胸乳皆痛。
升麻桔梗(炒)薏苡仁地榆條芩(炒)牡丹皮芍藥(炒)甘草(各等分)上,每服二三錢,水煎。
排膿散
治肺癰,此方排膿補肺。
黃(鹽水拌,炒)白芷人參五味子(炒,研。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二錢,蜜湯調(diào)下。
射干湯
治胃脘癰吐膿血。
射干(去毛)梔子仁赤茯苓升麻赤芍藥(一兩三錢)白術(shù)(五錢)上,每服三五錢,水煎,入地黃汁少許再煎,服。
人參平肺散
治心火克肺金,傳為肺癰,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咽嗌不利。
人參陳皮甘草地骨皮茯苓(各一錢)知母(炒,七分)五味子(炒)青皮天門冬(去心,四分)桑白皮(炒,一錢)上,每服二三錢。
參補脾湯
治肺癰,脾氣虧損,咳吐膿涎,或中滿不食,必服此藥補脾土以生肺金,否則不治。
人參白術(shù)(各二錢)黃(炒,二錢五分)茯苓陳皮當歸(各一錢)升麻(三分)麥門冬(七分)桔梗(炒,六分)甘草(炙,五分)五味子(杵,四分)上,作三服,姜棗水煎。
人參補肺湯
治肺證咳喘短氣,或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痰涎壅盛,或吐膿血發(fā)熱,小便短澀。
人參黃(炒)白術(shù)茯苓陳皮當歸(各一錢)山茱萸干山藥五味子(杵)麥門冬(去心)甘草(炙)熟地黃(自制)牡丹皮(各五分)上,每服五錢,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