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經(jīng)曰∶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又曰∶二陽結(jié),謂之消。夫消渴者,枯燥之病也。凡渴而多飲為上消,肺熱也;多食善饑為中消,胃熱也;渴而小便數(shù),膏濁不禁為下消,腎熱也。雖為火盛水衰之證,然由虛熱者多,實(shí)熱者少。若作有余治之,誤之甚矣。
始而心肺消渴,脾胃消中,或腎虛消濁;傳染日久,即腸胃合消,五臟干燥,精神倦怠,以致消瘦四肢,將為不起之候。初起治之得法,必不至是。
一、消渴,由心火動(dòng)而消上,上消乎心,移熱于肺,渴飲茶水,飲水又渴,名曰上消。小便最多,由其水不能停,所以飲水無厭。若飲一溲一者,可治;飲一溲二者,不可治。宜蓮花飲為主,次以生津四物湯滋其陰,庶幾有濟(jì)。
一、消肌,脾火動(dòng)而消中,中消于脾,移熱于胃,喜多食,食無足時(shí),小便色黃,各曰中消。宜人參白虎,清胃保中。
一、消濁,乃上消之傳變。肺胃之熱久不清,乃致動(dòng)而消腎,移熱于膀胱,小便混濁,色如膏脂,名曰下消。宜加味地黃湯,滋其真陰,久服可愈。
以上渴證,初起者,宜用前法。倘日久不愈,津液枯焦,其渴愈甚。若仍用黃連、花粉苦寒之類,未有不致危殆者,惟七味白術(shù)散對(duì)證之藥,放膽用之,非此不愈。
【入方】
蓮花飲治上消口渴,飲水不休。
白蓮須 粉干葛 白云苓 大生地(以上各一錢) 真雅連 天花粉 官揀參 北五味 凈知母 炙甘草淡竹葉(以上各五分)
燈心十莖,水煎,熱服。
生津四物湯治上消,已服蓮花飲后,用此。
白歸身 大生地 杭白芍 凈知母 大麥冬 官揀參(以上各一錢) 正川芎 正雅連 天花粉 川黃柏炙甘草(以上各五分) 肥烏梅(一粒)
燈芯十莖,水煎,熱服。
人參白虎湯治中消,消谷易饑,食無厭足。
官揀參(一錢) 熟石膏(二錢) 凈知母(一錢五分) 炙甘草(一錢)
加晚粳米一兩為引,水煎,以米熟為度,澄清熱服。
加味地黃湯治下消,小便混濁,色如膏脂。
大懷地(二錢) 正懷山(一錢五分) 山茱肉(一錢二分) 宣澤瀉(六分) 粉丹皮(一錢) 白云苓(一錢二分) 建蓮肉(七分) 凈知母(五分) 芡實(shí)米(一錢) 大麥冬(一錢) 北五味(十四粒)
凈水濃煎,清晨空心服。
七味白術(shù)散治小兒久病消渴,口干不止,惟此最神,放膽用之。方見卷三泄瀉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經(jīng)曰∶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又曰∶二陽結(jié),謂之消。夫消渴者,枯燥之病也。凡渴而多飲為上消,肺熱也;多食善饑為中消,胃熱也;渴而小便數(shù),膏濁不禁為下消,腎熱也。雖為火盛水衰之證,然由虛熱者多,實(shí)熱者少。若作有余治之,誤之甚矣。
始而心肺消渴,脾胃消中,或腎虛消濁;傳染日久,即腸胃合消,五臟干燥,精神倦怠,以致消瘦四肢,將為不起之候。初起治之得法,必不至是。
一、消渴,由心火動(dòng)而消上,上消乎心,移熱于肺,渴飲茶水,飲水又渴,名曰上消。小便最多,由其水不能停,所以飲水無厭。若飲一溲一者,可治;飲一溲二者,不可治。宜蓮花飲為主,次以生津四物湯滋其陰,庶幾有濟(jì)。
一、消肌,脾火動(dòng)而消中,中消于脾,移熱于胃,喜多食,食無足時(shí),小便色黃,各曰中消。宜人參白虎,清胃保中。
一、消濁,乃上消之傳變。肺胃之熱久不清,乃致動(dòng)而消腎,移熱于膀胱,小便混濁,色如膏脂,名曰下消。宜加味地黃湯,滋其真陰,久服可愈。
以上渴證,初起者,宜用前法。倘日久不愈,津液枯焦,其渴愈甚。若仍用黃連、花粉苦寒之類,未有不致危殆者,惟七味白術(shù)散對(duì)證之藥,放膽用之,非此不愈。
【入方】
蓮花飲治上消口渴,飲水不休。
白蓮須 粉干葛 白云苓 大生地(以上各一錢) 真雅連 天花粉 官揀參 北五味 凈知母 炙甘草淡竹葉(以上各五分)
燈心十莖,水煎,熱服。
生津四物湯治上消,已服蓮花飲后,用此。
白歸身 大生地 杭白芍 凈知母 大麥冬 官揀參(以上各一錢) 正川芎 正雅連 天花粉 川黃柏炙甘草(以上各五分) 肥烏梅(一粒)
燈芯十莖,水煎,熱服。
人參白虎湯治中消,消谷易饑,食無厭足。
官揀參(一錢) 熟石膏(二錢) 凈知母(一錢五分) 炙甘草(一錢)
加晚粳米一兩為引,水煎,以米熟為度,澄清熱服。
加味地黃湯治下消,小便混濁,色如膏脂。
大懷地(二錢) 正懷山(一錢五分) 山茱肉(一錢二分) 宣澤瀉(六分) 粉丹皮(一錢) 白云苓(一錢二分) 建蓮肉(七分) 凈知母(五分) 芡實(shí)米(一錢) 大麥冬(一錢) 北五味(十四粒)
凈水濃煎,清晨空心服。
七味白術(shù)散治小兒久病消渴,口干不止,惟此最神,放膽用之。方見卷三泄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