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一曰發(fā)表,其證脈浮發(fā)熱,身痛惡寒,脊項強,氣喘咳嗽,頭痛,四肢拘急,口舌和,脈不沉,口不渴,大小便如常,方主麻黃、桂枝、青龍之屬;一曰解肌,脈尺寸俱長,目痛鼻干,漱水不欲咽,方主葛根湯,升麻、葛根之屬;一曰和解,脈不浮不沉,往來寒熱,嘔吐脅痛,胸前脹滿,耳聾,頭汗盜汗,目??诳?,方主小柴胡、大柴胡之屬;一曰攻里,脈至沉而有力,潮熱惡熱,腹痛,下利轉(zhuǎn)失氣,手足心腋下有汗出,咽干齒燥,目不明,譫語發(fā)狂,小腹?jié)M,下利清黃水,不得眠,小便多,自汗;外證頭痛發(fā)熱俱罷,方主白虎、小承氣、六一、順氣之屬;一曰救里,脈沉無力,下利清谷,小便清長,四肢厥冷,嘔吐清水涎沫,背惡寒,蜷臥多眠,囊縮,爪甲青,吐蛔,干嘔舌卷,手足拘急,身體痛如被杖,方主理中、四逆、真武、白通之類。
【入方】
麻黃湯治太陽經(jīng)寒傷榮,發(fā)熱無汗惡寒。
凈麻黃 嫩桂枝 光杏仁 炙甘草(各等分)
水煎,熱服。得汗而解。
桂枝湯治太陽經(jīng)風(fēng)傷衛(wèi),發(fā)熱自汗惡風(fēng)。
嫩桂枝(一錢五分) 杭白芍(二錢) 老生姜(一錢五分) 大紅棗(五枚) 炙甘草(一錢)
水煎,熱服。仍得微汗,不可大汗。
大青龍湯治太陽證見風(fēng)脈。
凈麻黃 熟石膏(各三錢) 嫩桂枝(一錢) 光杏仁(五枚) 炙甘草(四錢) 老生姜(一片) 大紅棗(一枚)
水煎,溫服。惟恐汗多。
太陽證而見風(fēng)脈,是有頭痛身熱,無汗惡寒,但脈不緊而緩,為傷寒兼中風(fēng)之候,故合麻黃、桂枝用之。風(fēng)寒外盛,則人身之陽郁為內(nèi)熱,石膏所以加也。曰大青龍,言其行云致雨之速。然茍不善用,則亡陽之禍,變?yōu)榻钐枞?矣,可不慎哉!
小青龍湯治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或咳,或噎,或喘。
凈麻黃 嫩桂枝 白芍藥 制半夏(以上各一錢二分) 炙甘草 白干姜 北細辛(各五分) 北五味(十二粒)
水煎,溫涼得所,徐服。
表不解者,頭痛身熱尚在也??蕰r飲水過多,故心下有水氣。咳噎喘者,水寒射肺也。有聲無物曰干嘔。
此方麻、桂、草發(fā)表,夏、辛、姜散水氣,芍藥和陰血,五味收肺氣,所謂青龍者,東方木神,主發(fā)育萬物之義。
葛根湯治陽明胃經(jīng),目痛鼻干不眠。
粉干葛(一錢五分) 赤芍藥 嫩桂枝 炙甘草(各六分) 凈麻黃(去節(jié),一錢) 鮮蔥白(三莖)老生姜(一片) 大棗(一枚)
凈水煎,熱服。如惡寒,加麻黃;惡風(fēng),加桂枝。如正陽明腑病,不惡寒,有汗而渴,當(dāng)用白虎湯。
升麻葛根湯治邪在陽明經(jīng),無汗惡寒發(fā)熱。
綠升麻 粉干葛 赤芍藥 炙甘草凈水煎,熱服。
此方疏表去寒,和血調(diào)氣,故為痘家之用。
惺惺散方見前乳子傷寒門。
小柴胡湯治少陽膽經(jīng),耳聾,脅痛,寒熱往來,口苦。
北柴胡(三錢) 官揀參 片黃芩 法半夏 炙甘草(各一錢) 生姜(一片) 大棗(一枚為引)
水煎服。
按∶此經(jīng)無出入之路,不可汗下,止此湯和解之,如兼陽明證,本方加葛根、芍藥;如尚有惡寒等證,用大柴胡湯。
太陽經(jīng)表之表也,行身之背;陽明經(jīng)表之里也,行身之前;少陽經(jīng)半表半里也,行乎兩脅之旁。過此則少陰、太陰、厥陰,俱入臟為里。
大柴胡湯治表癥未除,里證又急,汗下兼行。
北柴胡(一錢五分) 片黃芩(一錢) 白芍藥(一錢) 法半夏(八分) 錦莊黃(七分) 小枳實(四分)老生姜(三片) 大紅棗(一枚)
水煎,空心熱服。
白虎湯治身熱大渴而有汗,脈洪大者。無渴者不宜。
熟石膏(三錢) 凈知母(二錢) 炙甘草(一錢) 晚粳米(一撮)
凈水煎濃,熱服。
邪入于里,內(nèi)有實熱,故惡熱,熱越故有汗,里燥故有渴,邪盛故脈大,邪在陽明故脈長。白虎者,西方金神也。名此者,欲秋金之令行,而夏火之炎息耳。此暑月熱病發(fā)熱正方。石膏寒中之藥,淡而辛,能汗能利,必其人有大汗而渴,齒燥,脈洪長可用。若無汗,脈虛而不洪長,或重按全無,雖壯熱口渴,象白虎證,此脾胃氣虛,元陽不足,誤服必死。
調(diào)胃承氣湯治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結(jié)而嘔,日晡潮熱。
錦莊黃(三錢) 白芒硝(二錢) 炙甘草(一錢)
生姜五片,水煎,熱服。
大承氣湯治陽明太陰,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腹痛煩渴,并少陰舌干口燥,日晡發(fā)熱,脈沉實者。
錦莊黃(五錢) 川濃樸(二錢) 小枳實(二錢) 白芒硝(三錢) 老生姜(五片)
用水煎滾,熱服。
小承氣湯治六七日不大便,腹脹滿悶,病在太陰;無表證,汗后不惡寒,潮熱狂言而喘者。
錦莊黃(三錢) 川濃樸(二錢) 小枳實(二錢)
凈水煎濃滾,熱服。
桃仁承氣湯治外證已解,大便黑,小便利,為瘀血證。
錦莊黃(二錢五分) 白芒硝(一錢五分) 嫩桂枝(一錢) 光桃仁(十粒) 炙甘草(一錢)
水煎滾熱,空心服。
凡用三承氣者,須以手按病患,自胸至小腹,果有硬處,手不可近,又看其舌之燥滑何如。然后分別當(dāng)急下者,宜大承氣湯;可少與者,宜小承氣湯;宜微和胃氣者,調(diào)胃承氣湯。此以仲景圣法用之也。
小建中湯治傷寒腹中急痛,陰陽相乖。
嫩桂枝(一錢) 白芍藥(二錢) 炙甘草(一錢) 新餳糖(五匙) 老生姜(五片) 大紅棗(三枚)
凈水濃煎,半饑服。
陰證腹痛,不大便,桂枝芍藥湯;腹痛甚,桂枝大黃湯;腹痛自利,小便清白,宜四逆、理中。
黃 建中湯治傷寒汗后身痛,脈遲弱者。
炙黃 (一錢五分) 炒白芍(二錢) 青化桂(一錢) 炙甘草(一錢) 老生姜(五片) 大紅棗(五枚)
煎好,入餳糖三匙,再煎一沸服。若微溏泄者,或嘔者,皆不用。
汗多耗損陰氣,不能榮養(yǎng)筋骨,故痛,陽虛故脈遲,汗后故脈弱。此乃創(chuàng)建中氣,使生長榮衛(wèi),通行津液,則表不虛,而身痛自愈。
理中湯治太陰即病,自利不渴,寒多腹痛。
人參片(二錢) 漂白術(shù)(三錢) 炮干姜(一錢) 炙甘草(一錢)
凈水濃煎,溫涼徐服。
真武湯治汗發(fā)過多,心下悸,頭眩,身 ,振振欲擗地者。
熟附片 白芍藥 白云苓(各二錢) 漂白術(shù)(一錢五分) 老生姜(二錢)
凈水濃煎,溫涼得中服。
心亡津液,腎氣欲上而凌心,故悸;汗多亡陽,虛邪內(nèi)動,故眩 欲擗地。真武者,北方之神,能司水火,不使蛟龍起陸者也。
白通湯治少陰下利,無脈。
熟附子(三錢) 白干姜(一錢五分) 鮮蔥白(三莖)
凈水濃煎,冷服。
少陰主禁固二便,寒邪居之,則失其權(quán)矣,故下利。蔥白所以通陽氣也,姜附所以散陰寒也,能散能通,差足盡少陰之職。服此湯利不止,復(fù)厥逆無脈,干嘔而煩,即加童便半杯,豬膽汁五匙服之。脈微續(xù)者生,脈暴出者死。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少陰病,始得發(fā)熱,脈沉。
凈麻黃(三錢) 熟附片(三錢) 北細辛(一錢)
凈水煎濃,溫冷服。
病發(fā)于陰,當(dāng)無熱,有熱者,乃太陽經(jīng)表里相傳之證也。少陰虛,則太陽之邪由絡(luò)直入,其不盡入者,留為表熱,故用麻黃以發(fā)汗,辛、附以溫中,中外互攻,而賊邪自服矣。
四逆湯治陽氣亢極,血脈不通,四肢厥逆在臂脛之下。若陰證則上過乎肘,下過乎膝矣。
北柴胡 白芍藥 小枳實 炙甘草(等分)
凈水濃煎,遠熱服。
陽邪傳入于陰,里有結(jié)熱,陽不能伸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溫,用枳實所以破結(jié)氣而除里熱,用柴胡所以升發(fā)真陽而回四逆,甘草和不調(diào)之氣,芍藥收失位之陰。夫傷寒以陽為主,四逆則有陰進之象,若用苦寒下之,必致陽益虧失,故用此方。
甘草瀉心湯治呃逆脈洪大,心火上奔,肺不得納。
炙甘草(二錢) 正川連(五分) 法半夏(一錢) 片黃芩(一錢) 官揀參(一錢) 白干姜(一錢)老生姜(一錢) 大紅棗(五枚)
凈水濃煎,對人參湯服。
胃寒呃逆,脈微細,干姜、半夏、丁香、柿蒂治之;若因失下,大便實者,小承氣湯治之。
玄參升麻湯治發(fā) 咽痛。
黑玄參(一錢五分) 綠升麻(一錢) 炙甘草(一錢)
凈水濃煎,熱服。
陽毒升麻湯治赤 狂言,吐膿血。
綠升麻(一錢五分) 真犀角(一錢) 鮮射干(一錢) 片黃芩(一錢) 官揀參(一錢) 炙甘草(八分)
凈水濃煎,對人參湯熱服。
陽證誤溫,當(dāng)汗失汗,當(dāng)下失下,或下早邪熱入胃,或下遲熱留胃中,皆致發(fā) 。赤者二方可治,紫黑必死。
世有內(nèi)傷發(fā) 者,胃氣極虛,一身之火,浮游于外,宜補以降之,此證人多不識。
桃仁湯治狐惑聲啞。
光桃仁(二十粒) 槐花子(二錢) 陳艾葉(一錢) 大紅棗(三枚)
凈水久煎極濃,空心熱服。
狐惑者,失汗所致,食少胃空,蟲咬其臟,則上唇生瘡為惑,蟲食其肛,則下唇生瘡為狐。其候齒燥聲啞惡食,面目乍赤乍白乍黑,舌上白苔,唇黑,四肢沉重,喜眠。服此須臾,以黃連犀角湯清之。
黃連犀角湯服桃仁湯后服此。
真犀角(三錢) 正川連(二錢) 肥烏梅(四個) 南木香(三分)
凈水濃煎,磨木香沖服。
雄黃銳散治蟲食肛狐惑證。
明雄黃 光桃仁 干苦參 正川連 青葙子(各等分)
為末,艾汁和勻如小指尖大,綿裹,納入谷道中,日易之。
牛蒡根湯治發(fā)汗不透,余毒在心包絡(luò),今瘥后昏沉,甚至手足搐搦,或寒或熱。
牛蒡根 凈麻黃 川牛膝 制南星(各六錢)
上為末。每服五分,好酒調(diào)下,日三服。
牡蠣澤瀉湯治前證腰以下浮腫者。
左牡蠣 宣澤瀉 甜葶藶 天花粉(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米飲調(diào)下。
黃龍湯治發(fā)熱不退,或寒熱往來。
北柴胡(三錢) 炒黃芩 赤芍藥 炙甘草(各二錢) 老生姜(三片) 大紅棗(三枚為引)
水煎熱服。
(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yī)方論》及“四診”、“運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明易學(xué)。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一曰發(fā)表,其證脈浮發(fā)熱,身痛惡寒,脊項強,氣喘咳嗽,頭痛,四肢拘急,口舌和,脈不沉,口不渴,大小便如常,方主麻黃、桂枝、青龍之屬;一曰解肌,脈尺寸俱長,目痛鼻干,漱水不欲咽,方主葛根湯,升麻、葛根之屬;一曰和解,脈不浮不沉,往來寒熱,嘔吐脅痛,胸前脹滿,耳聾,頭汗盜汗,目??诳?,方主小柴胡、大柴胡之屬;一曰攻里,脈至沉而有力,潮熱惡熱,腹痛,下利轉(zhuǎn)失氣,手足心腋下有汗出,咽干齒燥,目不明,譫語發(fā)狂,小腹?jié)M,下利清黃水,不得眠,小便多,自汗;外證頭痛發(fā)熱俱罷,方主白虎、小承氣、六一、順氣之屬;一曰救里,脈沉無力,下利清谷,小便清長,四肢厥冷,嘔吐清水涎沫,背惡寒,蜷臥多眠,囊縮,爪甲青,吐蛔,干嘔舌卷,手足拘急,身體痛如被杖,方主理中、四逆、真武、白通之類。
【入方】
麻黃湯治太陽經(jīng)寒傷榮,發(fā)熱無汗惡寒。
凈麻黃 嫩桂枝 光杏仁 炙甘草(各等分)
水煎,熱服。得汗而解。
桂枝湯治太陽經(jīng)風(fēng)傷衛(wèi),發(fā)熱自汗惡風(fēng)。
嫩桂枝(一錢五分) 杭白芍(二錢) 老生姜(一錢五分) 大紅棗(五枚) 炙甘草(一錢)
水煎,熱服。仍得微汗,不可大汗。
大青龍湯治太陽證見風(fēng)脈。
凈麻黃 熟石膏(各三錢) 嫩桂枝(一錢) 光杏仁(五枚) 炙甘草(四錢) 老生姜(一片) 大紅棗(一枚)
水煎,溫服。惟恐汗多。
太陽證而見風(fēng)脈,是有頭痛身熱,無汗惡寒,但脈不緊而緩,為傷寒兼中風(fēng)之候,故合麻黃、桂枝用之。風(fēng)寒外盛,則人身之陽郁為內(nèi)熱,石膏所以加也。曰大青龍,言其行云致雨之速。然茍不善用,則亡陽之禍,變?yōu)榻钐枞?矣,可不慎哉!
小青龍湯治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或咳,或噎,或喘。
凈麻黃 嫩桂枝 白芍藥 制半夏(以上各一錢二分) 炙甘草 白干姜 北細辛(各五分) 北五味(十二粒)
水煎,溫涼得所,徐服。
表不解者,頭痛身熱尚在也??蕰r飲水過多,故心下有水氣。咳噎喘者,水寒射肺也。有聲無物曰干嘔。
此方麻、桂、草發(fā)表,夏、辛、姜散水氣,芍藥和陰血,五味收肺氣,所謂青龍者,東方木神,主發(fā)育萬物之義。
葛根湯治陽明胃經(jīng),目痛鼻干不眠。
粉干葛(一錢五分) 赤芍藥 嫩桂枝 炙甘草(各六分) 凈麻黃(去節(jié),一錢) 鮮蔥白(三莖)老生姜(一片) 大棗(一枚)
凈水煎,熱服。如惡寒,加麻黃;惡風(fēng),加桂枝。如正陽明腑病,不惡寒,有汗而渴,當(dāng)用白虎湯。
升麻葛根湯治邪在陽明經(jīng),無汗惡寒發(fā)熱。
綠升麻 粉干葛 赤芍藥 炙甘草凈水煎,熱服。
此方疏表去寒,和血調(diào)氣,故為痘家之用。
惺惺散方見前乳子傷寒門。
小柴胡湯治少陽膽經(jīng),耳聾,脅痛,寒熱往來,口苦。
北柴胡(三錢) 官揀參 片黃芩 法半夏 炙甘草(各一錢) 生姜(一片) 大棗(一枚為引)
水煎服。
按∶此經(jīng)無出入之路,不可汗下,止此湯和解之,如兼陽明證,本方加葛根、芍藥;如尚有惡寒等證,用大柴胡湯。
太陽經(jīng)表之表也,行身之背;陽明經(jīng)表之里也,行身之前;少陽經(jīng)半表半里也,行乎兩脅之旁。過此則少陰、太陰、厥陰,俱入臟為里。
大柴胡湯治表癥未除,里證又急,汗下兼行。
北柴胡(一錢五分) 片黃芩(一錢) 白芍藥(一錢) 法半夏(八分) 錦莊黃(七分) 小枳實(四分)老生姜(三片) 大紅棗(一枚)
水煎,空心熱服。
白虎湯治身熱大渴而有汗,脈洪大者。無渴者不宜。
熟石膏(三錢) 凈知母(二錢) 炙甘草(一錢) 晚粳米(一撮)
凈水煎濃,熱服。
邪入于里,內(nèi)有實熱,故惡熱,熱越故有汗,里燥故有渴,邪盛故脈大,邪在陽明故脈長。白虎者,西方金神也。名此者,欲秋金之令行,而夏火之炎息耳。此暑月熱病發(fā)熱正方。石膏寒中之藥,淡而辛,能汗能利,必其人有大汗而渴,齒燥,脈洪長可用。若無汗,脈虛而不洪長,或重按全無,雖壯熱口渴,象白虎證,此脾胃氣虛,元陽不足,誤服必死。
調(diào)胃承氣湯治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結(jié)而嘔,日晡潮熱。
錦莊黃(三錢) 白芒硝(二錢) 炙甘草(一錢)
生姜五片,水煎,熱服。
大承氣湯治陽明太陰,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腹痛煩渴,并少陰舌干口燥,日晡發(fā)熱,脈沉實者。
錦莊黃(五錢) 川濃樸(二錢) 小枳實(二錢) 白芒硝(三錢) 老生姜(五片)
用水煎滾,熱服。
小承氣湯治六七日不大便,腹脹滿悶,病在太陰;無表證,汗后不惡寒,潮熱狂言而喘者。
錦莊黃(三錢) 川濃樸(二錢) 小枳實(二錢)
凈水煎濃滾,熱服。
桃仁承氣湯治外證已解,大便黑,小便利,為瘀血證。
錦莊黃(二錢五分) 白芒硝(一錢五分) 嫩桂枝(一錢) 光桃仁(十粒) 炙甘草(一錢)
水煎滾熱,空心服。
凡用三承氣者,須以手按病患,自胸至小腹,果有硬處,手不可近,又看其舌之燥滑何如。然后分別當(dāng)急下者,宜大承氣湯;可少與者,宜小承氣湯;宜微和胃氣者,調(diào)胃承氣湯。此以仲景圣法用之也。
小建中湯治傷寒腹中急痛,陰陽相乖。
嫩桂枝(一錢) 白芍藥(二錢) 炙甘草(一錢) 新餳糖(五匙) 老生姜(五片) 大紅棗(三枚)
凈水濃煎,半饑服。
陰證腹痛,不大便,桂枝芍藥湯;腹痛甚,桂枝大黃湯;腹痛自利,小便清白,宜四逆、理中。
黃 建中湯治傷寒汗后身痛,脈遲弱者。
炙黃 (一錢五分) 炒白芍(二錢) 青化桂(一錢) 炙甘草(一錢) 老生姜(五片) 大紅棗(五枚)
煎好,入餳糖三匙,再煎一沸服。若微溏泄者,或嘔者,皆不用。
汗多耗損陰氣,不能榮養(yǎng)筋骨,故痛,陽虛故脈遲,汗后故脈弱。此乃創(chuàng)建中氣,使生長榮衛(wèi),通行津液,則表不虛,而身痛自愈。
理中湯治太陰即病,自利不渴,寒多腹痛。
人參片(二錢) 漂白術(shù)(三錢) 炮干姜(一錢) 炙甘草(一錢)
凈水濃煎,溫涼徐服。
真武湯治汗發(fā)過多,心下悸,頭眩,身 ,振振欲擗地者。
熟附片 白芍藥 白云苓(各二錢) 漂白術(shù)(一錢五分) 老生姜(二錢)
凈水濃煎,溫涼得中服。
心亡津液,腎氣欲上而凌心,故悸;汗多亡陽,虛邪內(nèi)動,故眩 欲擗地。真武者,北方之神,能司水火,不使蛟龍起陸者也。
白通湯治少陰下利,無脈。
熟附子(三錢) 白干姜(一錢五分) 鮮蔥白(三莖)
凈水濃煎,冷服。
少陰主禁固二便,寒邪居之,則失其權(quán)矣,故下利。蔥白所以通陽氣也,姜附所以散陰寒也,能散能通,差足盡少陰之職。服此湯利不止,復(fù)厥逆無脈,干嘔而煩,即加童便半杯,豬膽汁五匙服之。脈微續(xù)者生,脈暴出者死。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少陰病,始得發(fā)熱,脈沉。
凈麻黃(三錢) 熟附片(三錢) 北細辛(一錢)
凈水煎濃,溫冷服。
病發(fā)于陰,當(dāng)無熱,有熱者,乃太陽經(jīng)表里相傳之證也。少陰虛,則太陽之邪由絡(luò)直入,其不盡入者,留為表熱,故用麻黃以發(fā)汗,辛、附以溫中,中外互攻,而賊邪自服矣。
四逆湯治陽氣亢極,血脈不通,四肢厥逆在臂脛之下。若陰證則上過乎肘,下過乎膝矣。
北柴胡 白芍藥 小枳實 炙甘草(等分)
凈水濃煎,遠熱服。
陽邪傳入于陰,里有結(jié)熱,陽不能伸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溫,用枳實所以破結(jié)氣而除里熱,用柴胡所以升發(fā)真陽而回四逆,甘草和不調(diào)之氣,芍藥收失位之陰。夫傷寒以陽為主,四逆則有陰進之象,若用苦寒下之,必致陽益虧失,故用此方。
甘草瀉心湯治呃逆脈洪大,心火上奔,肺不得納。
炙甘草(二錢) 正川連(五分) 法半夏(一錢) 片黃芩(一錢) 官揀參(一錢) 白干姜(一錢)老生姜(一錢) 大紅棗(五枚)
凈水濃煎,對人參湯服。
胃寒呃逆,脈微細,干姜、半夏、丁香、柿蒂治之;若因失下,大便實者,小承氣湯治之。
玄參升麻湯治發(fā) 咽痛。
黑玄參(一錢五分) 綠升麻(一錢) 炙甘草(一錢)
凈水濃煎,熱服。
陽毒升麻湯治赤 狂言,吐膿血。
綠升麻(一錢五分) 真犀角(一錢) 鮮射干(一錢) 片黃芩(一錢) 官揀參(一錢) 炙甘草(八分)
凈水濃煎,對人參湯熱服。
陽證誤溫,當(dāng)汗失汗,當(dāng)下失下,或下早邪熱入胃,或下遲熱留胃中,皆致發(fā) 。赤者二方可治,紫黑必死。
世有內(nèi)傷發(fā) 者,胃氣極虛,一身之火,浮游于外,宜補以降之,此證人多不識。
桃仁湯治狐惑聲啞。
光桃仁(二十粒) 槐花子(二錢) 陳艾葉(一錢) 大紅棗(三枚)
凈水久煎極濃,空心熱服。
狐惑者,失汗所致,食少胃空,蟲咬其臟,則上唇生瘡為惑,蟲食其肛,則下唇生瘡為狐。其候齒燥聲啞惡食,面目乍赤乍白乍黑,舌上白苔,唇黑,四肢沉重,喜眠。服此須臾,以黃連犀角湯清之。
黃連犀角湯服桃仁湯后服此。
真犀角(三錢) 正川連(二錢) 肥烏梅(四個) 南木香(三分)
凈水濃煎,磨木香沖服。
雄黃銳散治蟲食肛狐惑證。
明雄黃 光桃仁 干苦參 正川連 青葙子(各等分)
為末,艾汁和勻如小指尖大,綿裹,納入谷道中,日易之。
牛蒡根湯治發(fā)汗不透,余毒在心包絡(luò),今瘥后昏沉,甚至手足搐搦,或寒或熱。
牛蒡根 凈麻黃 川牛膝 制南星(各六錢)
上為末。每服五分,好酒調(diào)下,日三服。
牡蠣澤瀉湯治前證腰以下浮腫者。
左牡蠣 宣澤瀉 甜葶藶 天花粉(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米飲調(diào)下。
黃龍湯治發(fā)熱不退,或寒熱往來。
北柴胡(三錢) 炒黃芩 赤芍藥 炙甘草(各二錢) 老生姜(三片) 大紅棗(三枚為引)
水煎熱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