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毛羅勒

    拼音注音Máo Luó Lè別名

    香菜、假蘇、姜芥、羅勒、香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毛羅勒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cimum basilicum L.var. pilosum (Willd.)Benth.[O.pilosum Willd.;O.basilicum auct. Non L.]

    采收和儲藏:莖葉在7-8月采收,留種地可待種子成熟后再收割,除去雜質(zhì),切細(xì),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在河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有栽培,間或有逸為野生。

    原形態(tài)

    毛羅勒,一年生草本,高20-70cm。芳香。莖直立,多分枝上升,被極多疏柔毛。葉對生;葉柄被極多疏柔毛;葉片長圓形,長約在2.5cm以下,邊緣有疏鋸齒或全緣,有緣毛,上面疏生白色柔毛,下面散布腺點(diǎn)。輪傘花序,有6朵花或更多,組成有間斷的較長的頂生總狀花序,被極多疏柔毛;苞片狹卵形或披針形,邊緣有緣毛,早落;花萼鐘形,長3-7mm,外面密被具節(jié)長柔毛,萼齒5,上唇3齒,中齒最大,近圓,具短尖頭,側(cè)齒卵圓形,先端銳尖,下唇2齒,三角形,具刺尖,萼齒邊緣均具緣毛,果時花萼增大、宿存;花冠淡粉紅色或白色,長6-9mm,伸出花萼,唇片外面密被長柔毛,上唇寬大,4裂,裂片近圓形,下唇長圓形,下傾;雄蕊4,二強(qiáng),均伸出花冠外,后對雄蕊花絲基部具齒狀附屬物并且被短柔毛;子房4裂,花柱與雄蕊近等長,柱頭2裂;花盤具4淺齒。小堅果長圓形,褐色?;ㄆ?-9月,果期7-10月。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不耐寒也不耐旱。北方可在肯季植,種子發(fā)芽的溫度在15-30℃,在25-30℃時發(fā)芽率可達(dá)90%。宜選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壤土種植。

    栽培技術(shù),用種子繁殖。春季播種,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可用條播或穴播。條播可按35cm左右的行距開淺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nèi),覆土0.7-1cm。播后澆水,溫度14-17℃約2星期后出苗,溫度21-25℃則8天左右可出苗。每1hm用種子3.75kg左右。穴播按窩距25cm挖淺穴,播后蓋一薄層細(xì)土。育苗移苛,北方一般3月份在陽畦內(nèi)育苗,苗高10-15cm帶土移栽。

    田間管理,條播苗高6-10cm應(yīng)間苗、補(bǔ)苗,按10cm左右留苗1株;穴播每穴留苗2-3株。生長期注意中耕、除草施肥。幼苗怕旱,應(yīng)及時澆水。

    性狀

    性狀鑒別,莖呈方柱形,長短不等,直徑約4mm,表面紫色或黃紫色,有柔毛;質(zhì)堅硬,折斷面纖維性,中央有白色的髓。葉多已脫落,完整者展平后呈矩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2-2cm,寬0.5-1cm,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疏鋸齒或全緣,下面有腺點(diǎn),略有疏柔毛。輪傘花序組成頂生假總狀花序,被柔毛;苞片倒披針形;花憶凋謝,宿萼筒狀,膜質(zhì),外被疏柔毛,內(nèi)面喉部被微柔毛。小堅果卵球形或矩圓形,長約2mm,暗褐色。氣芳香,味辛;有清涼感。

    化學(xué)成分

    從全草揮發(fā)油中已 分得7種化合物:愛草腦(estragole),芳樟醇(linalool),1,8-桉葉素(1,8-cineole),羅勒烯(ocimene),芳樟醇乙酸酯(linalyl acetate),丁香油酚(eugenol)和1-表二環(huán)倍半水芹烯(1-epibicyclosesquiphellandrene)。

    藥理作用

    藥理實驗表明,毛軾勒揮發(fā)油有平喘祛痰、抑菌效能,水煎劑有痰止咳作用。揮發(fā)油中含有的芳樟醇可能是有效物質(zhì)。

    性味

    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

    健脾化濕;祛風(fēng)活血。主濕陰脾胃;納呆腹痛;嘔吐腹瀉;外感發(fā)熱;月經(jīng)不調(diào);跌打損傷;皮膚濕疹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爛敷;或水煎熏洗。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Yú Pí出處1.刺榆皮入藥,始載于《本草拾遺》,云“江東有刺榆,天大榆,皮入用不滑,刺榆秋實?!?.《蜀本草》按《爾雅疏》云:“榆之類有十種,葉皆相似,皮及木理異耳,而刺榆有針刺如柘,其葉如榆,瀹為疏,美滑于白榆?!笨梢?,古......
  • 拼音注音Cì Huái別名洋槐、刺兒槐來源豆科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以花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西北、華北、華東?;瘜W(xué)成分葉含有刺槐甙(acaciin,C28H32O13·4H2O)、刺槐素(acacetin,C1......
  • 《中藥大辭典》:刺槐花拼音注音Cì Huái Huā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來源為豆科植物刺槐的花。6~7月采。生境分布分布于我國南北各地。原形態(tài)刺槐,又名:洋槐、胡藤。落葉喬木或灌木,高至25米左右。樹皮褐色,有深裂槽;枝上具刺針。葉互生;......
  • 《中藥大辭典》:刺沙蓬拼音注音Cì Shā Pénɡ別名豬毛菜、大翅豬毛菜(《東北植藥圖志》),扎蓬棵(《中國藥植圖鑒》),風(fēng)滾草(《吉林中草藥》)。出處《中國藥植圖鑒》來源為藜科植物刺沙蓬的全草。夏季開花時割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沙質(zhì)土、......
  • 拼音注音Cì Hǎi Sōnɡ別名刺松藻來源藻類綠藻門刺海松Codium fragile (Sur.)Hariot,以葉狀體入藥。性味甘、咸,寒。功能主治驅(qū)蛔蟲。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