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幼幼集成》 乳子傷寒證治

    幼科謂小兒八歲以前無傷寒,不知此語出于何經(jīng)?夫寒風(fēng)暑濕燥火,為六氣政令,乃陰陽代謝之機(jī),豈傷人之物?只因人之臟氣不足者,各從其類而翕受之,因其偏受而致病,所以謂六淫之邪,其來自天,決無擇人而入之理。今謂小兒八歲以前無傷寒,不知寒邪不傷八歲以前之幾乎?抑八歲以前之兒不受寒邪之傷乎?若謂八歲以前天癸未足,則八歲以后天癸仍未足,則應(yīng)云十六歲以前無傷寒,又何獨(dú)以八歲為言哉?夫癸腎內(nèi)藏真陽,與膀胱為表里,今癸水真陽未足,則王水清寒,故寒邪之來,各從其類,竟趨太陽寒水之經(jīng),以寒召寒,誠莫能御,所以小兒傷寒為最多。今謂其無傷寒,不幾令小兒之病傷寒者,束手待斃,皆死非命乎!非小兒無傷寒,因其榮血未充,易于生熱,治之不當(dāng),即變而為痙。幼科指為驚風(fēng)者,即此是也。然小兒傷寒,貴于急治,但不宜發(fā)表,由其肌膚薄,腠理疏,恐致汗多亡陽。若能于初起之時(shí),即為解肌,祛其表邪從外而出,則必?zé)o變痙之虞矣。

    或曰∶傷寒同一病耳,而乳子與小兒治各有異,何也?曰∶乳子筋骨柔脆,不耐傷寒,初入太陽,即人事昏沉,渾身壯熱,筋脈牽強(qiáng)。醫(yī)不詳辨,誤認(rèn)驚風(fēng),其禍立至。所以乳子傷寒貴于急治,故辨證不繁,用方宜簡(jiǎn),若遷延時(shí)日,則無力耐之矣。是以與小兒之傳經(jīng)論治者,緩急不同。

    其證初起,男體重,面黃而帶慘色,女面赤而帶慘色,喘急惡寒,口中氣熱,呵欠頓悶,項(xiàng)急者是也。

    如惡風(fēng)寒,心偎藏其身于母懷者,是藏頭伏面,此謂表證。可與解肌,桂枝防風(fēng)湯。

    如惡熱,出頭露面,揚(yáng)手?jǐn)S足,煩渴便秘,掀衣氣粗,是為里證,略疏通之,小柴胡湯加大黃,中病即止。

    如頭額冷,手足冷,口中氣冷,面色暗淡,大便瀉青,此為陰證里虛。當(dāng)救其里,宜理中湯。

    如大熱大渴自汗,此表里實(shí)熱,宜和解,柴胡白虎湯清之。

    又有先傷風(fēng)寒,后傷飲食,或先停飲食,后感風(fēng)寒,名夾食傷寒。其證壯熱頭痛,噯氣腹脹,大便酸臭,留連不解,大柴胡湯下之。體素弱者,猩猩散。

    【入方】

    桂枝防風(fēng)湯治半周一歲以至三五歲幼兒,傷寒初起,惡寒發(fā)熱,體重面黃,或面白喘急,口中氣熱,呵欠頓悶,速以此方解散肌肉之邪。此方有汗能止,無汗能發(fā),不致過汗亡陽,為幼科解表之第一方。

    嫩桂枝(一錢半) 杭白芍(二錢) 北防風(fēng)(一錢半) 老生姜(一錢) 大紅棗(五枚) 炙甘草(一錢)

    上作一劑,水煎,熱服。有痰,加北芥子一錢;有嘔吐,加陳皮、半夏各一錢;熱多,加柴胡一錢;胸緊氣急,加枳殼、桔梗各一錢。

    小柴胡湯加大黃治小兒里熱惡熱,出頭露面,揚(yáng)手?jǐn)S足,煩渴燥糞,掀衣氣粗,微利之。

    官揀參(七分) 北柴胡(一錢半) 片黃芩(一錢) 法半夏(一錢) 炙甘草(五分) 錦莊黃(一錢)

    生姜三片,紅棗三枚為引,水煎,熱服。

    理中湯治陰證里虛,頭額冷,手足冷,口中氣冷,面色暗淡,大便泄青。

    官揀參(一錢) 漂白術(shù)(二錢) 炮姜炭(一錢五分) 炙甘草(一錢)

    大棗三枚為引,水煎濃,涼冷服。

    柴胡白虎湯治表里皆熱,大熱大渴自汗。

    官揀參(一錢) 熟石膏(二錢) 凈知母(一錢) 北柴胡(一錢) 炙甘草(一錢)

    合一劑,用早粳米一撮為引,水煎,熱服。

    大柴胡湯治夾食傷寒,其證壯熱頭痛,噯氣腹脹,大便酸臭,延綿不解。

    北柴胡(一錢五分) 錦莊黃(一錢) 法半夏(一錢) 赤芍藥(一錢) 小枳實(shí)(一錢二分)

    生姜三片,大棗一枚為引,水煎。熱服。

    惺惺散治小兒真元不足,氣血怯弱,內(nèi)傷外感,熱不能受。

    官揀參(一錢) 漂白術(shù)(一錢五分) 白云苓(一錢) 白芍藥(一錢) 芽桔梗(一錢) 天花粉(一錢,酒炒) 北細(xì)辛(五分) 正川芎(一錢) 北防風(fēng)(一錢)

    生姜三片,紅棗三枚為引,水煎,熱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