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先哲云∶水火即人身熟腐水谷之氣,得其平謂之水火,失其宜謂之濕熱,濕熱相搏,氣不得達(dá)而生黃,是固然矣。然王海藏云∶傷寒病遇太陽太陰司天,若下之太過,往往變成陰黃。
一則寒水太過,水來犯土;一則土氣不及,水來侵之,用茵陳湯,次第加姜、附、茱萸治之。夫傷寒熱病而有陰黃,則雜病黃膽亦有陰黃矣。故身冷畏寒,陰黃也;濕勝脾虛,陰黃也;二便清利,陰黃也;脈沉而微,陰黃也。凡遇此等,非溫補(bǔ)不愈。設(shè)以黃色為土邪有余,而過行朱伐,飲食必減,胃氣必虧。由脾傳腎,變?yōu)楹陴愣豢芍?,良可悲矣?/p>
(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bǔ)名醫(yī)方論》及“四診”、“運(yùn)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jiǎn)明易學(xué)。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先哲云∶水火即人身熟腐水谷之氣,得其平謂之水火,失其宜謂之濕熱,濕熱相搏,氣不得達(dá)而生黃,是固然矣。然王海藏云∶傷寒病遇太陽太陰司天,若下之太過,往往變成陰黃。
一則寒水太過,水來犯土;一則土氣不及,水來侵之,用茵陳湯,次第加姜、附、茱萸治之。夫傷寒熱病而有陰黃,則雜病黃膽亦有陰黃矣。故身冷畏寒,陰黃也;濕勝脾虛,陰黃也;二便清利,陰黃也;脈沉而微,陰黃也。凡遇此等,非溫補(bǔ)不愈。設(shè)以黃色為土邪有余,而過行朱伐,飲食必減,胃氣必虧。由脾傳腎,變?yōu)楹陴愣豢芍?,良可悲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