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許(五八) 身熱赤痢,匝月不饑不納,脈帶微弦。證屬難治,猶得神氣不喪,姑投一方,以觀消息。
川連(八分,清暑毒) 蓮肉(三錢,去心,補(bǔ)脾帶澀) 白芍(一錢五分,清血) 橘皮(八分,利氣) 濃樸(六分,炒,疏滯) 楂肉(二錢,消積) 銀花(一錢五分,解毒止利) 甘草(三分,和中) 菜花頭(五個(gè),此味得春和之氣,溫而能升。所以生萬物者也,以提脾胃之氣)
兩帖熱退思食,痢減半變白。此癥妙在病患不輕服藥,從未投劑,所以用方取效尤速,已歷除途,可許抵岸。又用∶蓮肉(三錢) 扁豆(三錢) 茯苓(二錢) 白術(shù)(一錢炒) 白芍(一錢五分炒) 銀花(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濃樸(六分)
服之痊愈。
□
蔡氏(五九) 血痢兩月,醫(yī)治無法。近日粥飲俱不進(jìn)矣,胸悶干嘔,腹痛不休,里急后重,晝夜六七十行,形神疲困,脈細(xì)數(shù)而沉,噤口重癥顯然。幸脈不致弦勁,勢(shì)雖危險(xiǎn),總因熱毒蘊(yùn)蓄腸胃,非真土敗之比,盡人心力,可冀斡旋。
川連(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以上三味,立齋先生以為治熱痢主藥)山楂(三錢) 濃樸(一錢) 橘皮(一錢) 木香(磨沖少許) 扁豆花(二十朵)
兩服干嘔止,痢變白,但腹痛仍然,行數(shù)不能大減。肛墜,前方消熱調(diào)氣,其痢不減分毫。
因憶目下天氣收肅,出穢轉(zhuǎn)側(cè),豈無感冒?肺與大腸相為表里,今臟腑之氣皆郁而不伸,治病必當(dāng)求本。
蘇葉(一錢) 防風(fēng)(一錢) 升麻(七分) 橘皮(一錢五分) 楂肉(二錢) 苦參(一錢五分)白芍(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濃樸(六分) 蛀棗(兩枚善治秋痢) 姜皮(四分辛涼走表)
一服痛痢減半,再劑其病如失。飲食漸進(jìn),胸膈不甚舒暢,因肝木動(dòng)故也。況年及甲周,大病新瘥,中州焉能驟?。烤徴{(diào)平復(fù)。
黨參 白芍 麥冬(白米拌炒) 炒銀花 歸身(炒黑) 鉤藤 橘皮 丹皮 炙草
又方∶五味異功散,加歸、芍、熟地、砂仁、麥冬,十余劑而痊。
徐(四七) 血痢半年,近添畏風(fēng),夜熱盜汗,此陰分已傷,兼有外感。
生地炭(四錢) 歸身炭(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濃樸(八分) 楂肉(一錢五分) 茅術(shù)(一錢) 廣皮(一錢) 防風(fēng)(一錢) 蘇葉(一錢)
吳(五十) 痢下赤白,肛門下陷,脈來濡軟此屬濕熱,用東垣升舉法。
葛根(一錢) 升麻(六分) 焦術(shù)(一錢五分) 濃樸(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銀花炭(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谷芽(一錢五分) 楂肉(三錢) 炙草(四分) 扁豆花(十五朵)
三服愈。
柏(三七)赤痢初起,稠膩難下,腹痛便泄,身熱畏冷,脈細(xì)。此熱郁臟腑,寒束肌表,治當(dāng)雙顧。
蘇葉(一錢) 防風(fēng)(一錢) 葛根(一錢) 川連(六分) 黃芩(一錢五分) 楂肉(三錢) 檳榔(一錢) 濃樸(一錢) 澤瀉(一錢) 扁豆花(二十朵)
兩服痢減十七,身熱腹痛全除。惟小溲微澀,黃昏微熱,陰分受傷。
滑石 白芍 苦參 丹皮 楂肉 濃樸 澤瀉 甘草
吳(五一) 形寒咳嗽,血痢時(shí)下,不思納食,內(nèi)邪未盡,外賊又來,一定表里雙顧。
蘇葉(一錢) 防風(fēng)(一錢) 杏仁(二錢) 生茅術(shù)(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濃樸(一錢) 炒銀花(一錢五分) 楂肉(二錢) 炙草(四分)
兩服病已。
李(四四) 痢下五色,腹痛重墜,行數(shù)無度,納食無幾,已歷五旬,以上各癥,亦為不輕,而脈更弦大,非痢所宜。幸神氣不憊,當(dāng)屬陽癥,用逐熱導(dǎo)邪升舉之法。若得桴應(yīng),可商維持。
川連(七分) 條黃芩(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楂肉(二錢) 濃樸(一錢) 木香(四分)柴胡(三分) 升麻(三分) 炙草(四分)
三服痢仍不減,腹痛后重?zé)o矣,脈弦稍緩,舌苔干黃微渴。因意前投芩、連逐熱,反見黃苔,五旬久痢,陰血大虧,竟用加味四物湯。
生地炭(四錢) 歸身炭(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 山藥(二錢) 銀花(一錢五分) 蓮肉(二錢) 蛀棗(二枚,因病立方者祥,執(zhí)方治病者殃)
三服痢減大半,谷食頓增,如此重癥,得如此速效,信藥之有緣也。今但扶脾胃,不治而可愈矣。異功散加熟地、歸、芍、山藥、楂肉、砂仁殼,不十劑而痊。
周嫗(六六) 紅痢三月不痊,宜逐邪兼顧本原。
谷芽 楂肉 砂仁殼 橘皮 黃芩 炒白芍 炒歸身 炒冬術(shù) 銀花 蓮肉 炒山藥 炙草四服痢止??嘁跃昧《脻?,如烏梅、石榴皮、訶子、罌粟殼之類,非不取效。奈痢之所生,由脾胃氣滯,暑熱內(nèi)攻,初起必用寒涼清火邪,辛溫開滯氣,消導(dǎo)如山楂、枳實(shí)、神曲,重則大黃,尤為要藥。原其故歸于清邪逐穢,使腸胃通利,積滯何由而生。前案年高痢久,日夜數(shù)十回,逐邪須兼顧本,自然有效。若澀藥澀住,往往延為休息痢,或腹脹腳腫,諸患蜂起。病家不知,醫(yī)者亦不經(jīng)意,究竟是誰之過與?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許(五八) 身熱赤痢,匝月不饑不納,脈帶微弦。證屬難治,猶得神氣不喪,姑投一方,以觀消息。
川連(八分,清暑毒) 蓮肉(三錢,去心,補(bǔ)脾帶澀) 白芍(一錢五分,清血) 橘皮(八分,利氣) 濃樸(六分,炒,疏滯) 楂肉(二錢,消積) 銀花(一錢五分,解毒止利) 甘草(三分,和中) 菜花頭(五個(gè),此味得春和之氣,溫而能升。所以生萬物者也,以提脾胃之氣)
兩帖熱退思食,痢減半變白。此癥妙在病患不輕服藥,從未投劑,所以用方取效尤速,已歷除途,可許抵岸。又用∶蓮肉(三錢) 扁豆(三錢) 茯苓(二錢) 白術(shù)(一錢炒) 白芍(一錢五分炒) 銀花(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濃樸(六分)
服之痊愈。
□
蔡氏(五九) 血痢兩月,醫(yī)治無法。近日粥飲俱不進(jìn)矣,胸悶干嘔,腹痛不休,里急后重,晝夜六七十行,形神疲困,脈細(xì)數(shù)而沉,噤口重癥顯然。幸脈不致弦勁,勢(shì)雖危險(xiǎn),總因熱毒蘊(yùn)蓄腸胃,非真土敗之比,盡人心力,可冀斡旋。
川連(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以上三味,立齋先生以為治熱痢主藥)山楂(三錢) 濃樸(一錢) 橘皮(一錢) 木香(磨沖少許) 扁豆花(二十朵)
兩服干嘔止,痢變白,但腹痛仍然,行數(shù)不能大減。肛墜,前方消熱調(diào)氣,其痢不減分毫。
因憶目下天氣收肅,出穢轉(zhuǎn)側(cè),豈無感冒?肺與大腸相為表里,今臟腑之氣皆郁而不伸,治病必當(dāng)求本。
蘇葉(一錢) 防風(fēng)(一錢) 升麻(七分) 橘皮(一錢五分) 楂肉(二錢) 苦參(一錢五分)白芍(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濃樸(六分) 蛀棗(兩枚善治秋痢) 姜皮(四分辛涼走表)
一服痛痢減半,再劑其病如失。飲食漸進(jìn),胸膈不甚舒暢,因肝木動(dòng)故也。況年及甲周,大病新瘥,中州焉能驟?。烤徴{(diào)平復(fù)。
黨參 白芍 麥冬(白米拌炒) 炒銀花 歸身(炒黑) 鉤藤 橘皮 丹皮 炙草
又方∶五味異功散,加歸、芍、熟地、砂仁、麥冬,十余劑而痊。
□
徐(四七) 血痢半年,近添畏風(fēng),夜熱盜汗,此陰分已傷,兼有外感。
生地炭(四錢) 歸身炭(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濃樸(八分) 楂肉(一錢五分) 茅術(shù)(一錢) 廣皮(一錢) 防風(fēng)(一錢) 蘇葉(一錢)
□
吳(五十) 痢下赤白,肛門下陷,脈來濡軟此屬濕熱,用東垣升舉法。
葛根(一錢) 升麻(六分) 焦術(shù)(一錢五分) 濃樸(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銀花炭(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谷芽(一錢五分) 楂肉(三錢) 炙草(四分) 扁豆花(十五朵)
三服愈。
□
柏(三七)赤痢初起,稠膩難下,腹痛便泄,身熱畏冷,脈細(xì)。此熱郁臟腑,寒束肌表,治當(dāng)雙顧。
蘇葉(一錢) 防風(fēng)(一錢) 葛根(一錢) 川連(六分) 黃芩(一錢五分) 楂肉(三錢) 檳榔(一錢) 濃樸(一錢) 澤瀉(一錢) 扁豆花(二十朵)
兩服痢減十七,身熱腹痛全除。惟小溲微澀,黃昏微熱,陰分受傷。
滑石 白芍 苦參 丹皮 楂肉 濃樸 澤瀉 甘草
□
吳(五一) 形寒咳嗽,血痢時(shí)下,不思納食,內(nèi)邪未盡,外賊又來,一定表里雙顧。
蘇葉(一錢) 防風(fēng)(一錢) 杏仁(二錢) 生茅術(shù)(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濃樸(一錢) 炒銀花(一錢五分) 楂肉(二錢) 炙草(四分)
兩服病已。
□
李(四四) 痢下五色,腹痛重墜,行數(shù)無度,納食無幾,已歷五旬,以上各癥,亦為不輕,而脈更弦大,非痢所宜。幸神氣不憊,當(dāng)屬陽癥,用逐熱導(dǎo)邪升舉之法。若得桴應(yīng),可商維持。
川連(七分) 條黃芩(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楂肉(二錢) 濃樸(一錢) 木香(四分)柴胡(三分) 升麻(三分) 炙草(四分)
三服痢仍不減,腹痛后重?zé)o矣,脈弦稍緩,舌苔干黃微渴。因意前投芩、連逐熱,反見黃苔,五旬久痢,陰血大虧,竟用加味四物湯。
生地炭(四錢) 歸身炭(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 山藥(二錢) 銀花(一錢五分) 蓮肉(二錢) 蛀棗(二枚,因病立方者祥,執(zhí)方治病者殃)
三服痢減大半,谷食頓增,如此重癥,得如此速效,信藥之有緣也。今但扶脾胃,不治而可愈矣。異功散加熟地、歸、芍、山藥、楂肉、砂仁殼,不十劑而痊。
□
周嫗(六六) 紅痢三月不痊,宜逐邪兼顧本原。
谷芽 楂肉 砂仁殼 橘皮 黃芩 炒白芍 炒歸身 炒冬術(shù) 銀花 蓮肉 炒山藥 炙草四服痢止??嘁跃昧《脻?,如烏梅、石榴皮、訶子、罌粟殼之類,非不取效。奈痢之所生,由脾胃氣滯,暑熱內(nèi)攻,初起必用寒涼清火邪,辛溫開滯氣,消導(dǎo)如山楂、枳實(shí)、神曲,重則大黃,尤為要藥。原其故歸于清邪逐穢,使腸胃通利,積滯何由而生。前案年高痢久,日夜數(shù)十回,逐邪須兼顧本,自然有效。若澀藥澀住,往往延為休息痢,或腹脹腳腫,諸患蜂起。病家不知,醫(yī)者亦不經(jīng)意,究竟是誰之過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