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本草拾遺》
為蕓香科植物枸橘的根皮。
植物形態(tài)詳"枸橘"條。
根含檸檬苦素、印度榅桲素、邪蒿素、β-谷甾醇、枸橘素。
治齒痛,痔疾,便血。
①《藥性論》:"根浸酒,煎含,治齒痛。"
②《本草拾遺》:"主痔。"
③《本草圖經(jīng)》:"治大便下血。"
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研末。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枸橘Poncirus tuifoliata (L.)Raf.的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ncirus tuifoliata (L.)Raf.[Citrus trifoliata 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挖根,洗凈,剝?nèi)「?,切片,曬干?/p>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多栽培于路旁、庭園作綠籬。
資源分布:陜西、甘肅、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枸橘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莖無毛;分枝多,小枝呈扁壓狀。莖枝具腋生粗大的棘刺,長1-5cm,刺基部扁平。葉互生,三出復(fù)葉;葉柄長1-3cm,寬2-5mm;頂生小葉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5-6cm,寬0.7-3cm,先端微凹或圓,基部楔形,邊緣有不明顯小鋸齒;側(cè)生小葉較小,橢圓狀卵形,基部稍偏斜,幼嫩時在主脈上有短柔毛,具半透明油腺點(diǎn)。花白色,具短柄,單生或成對生于二年生枝條葉腋,常先葉開放,有香氣;萼片5,卵狀三角形,長5-6mm;花瓣5,倒卵狀匙形,長1.5-3cm,寬0.5-1.5cm;雄蕊8-20或更多,長短不等;雌蕊1,子房近球形,密被短柔毛,6-8室,每室具數(shù)枚胚珠,花柱粗短,柱頭頭狀。柑果球形,直徑2-5cm,熟時橙黃色,密被短柔毛,具很多油腺,芳香,柄粗短,宿存于枝上。種子多數(shù)?;ㄆ?-5月,果期7-10月。
性狀鑒別 根皮呈細(xì)卷筒狀或不規(guī)則片狀,長短寬窄不一,厚0.3-1.2mm。外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較粗糙,具稀疏斜向縱皺紋;內(nèi)表面淡黃棕色,具細(xì)小縱溝紋。質(zhì)硬脆,易折斷,斷面淡棕黃色,內(nèi)層易成片狀剝離。氣微香,葉微苦。
顯微鑒別 根皮橫切面木栓層細(xì)胞10余列,偶見落皮層。皮層寬廣,外側(cè)具大型橢圓形分泌腔,長78-220μm,寬33-90μm,石細(xì)胞群散在;石細(xì)胞長橢圓形或類圓形,長35-140μm,寬15-60μm,壁厚,孔溝明顯,木化;薄壁細(xì)胞含草酸鈣方晶,直徑達(dá)35μm。韌皮部纖維常切向2-4列成束,排成斷續(xù)的3-5個環(huán)帶,以內(nèi)側(cè)較齊整,壁厚,木化或微木化,纖維束周圍薄壁細(xì)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射線寬1-2細(xì)胞。本品薄壁細(xì)胞含淀粉粒,單粒卵圓形或類圓形,直徑1-4μm。
根含香豆精枸櫞內(nèi)酯(poncitrin),印度問溫桲素(marmesin),去甲齒葉黃皮素(nordentatin),5-羥基去甲降真香堿(5-hydroxynoracronycine),花椒內(nèi)酯(xanthyletin),黃皮香豆精(clausarin),枸桔福林(ponfolin),邪蒿素(sesline),黃柏內(nèi)酯(obaculactone),枸桔雙香豆精(khelmarin)A、B及β-谷甾醇和γ-谷甾醇(β,γ-sitosterol)。
胃;大腸經(jīng)
苦;平
斂血;止痛。主痔瘡;便血;齒痛
內(nèi)服:煎湯,4.5-9g;或研末。外用:適量,浸酒含漱。
1.《藥性論》:根浸酒,煎含,治齒痛。
2.《本草拾遺》:主痔。
3.《本草圖經(jīng)》:治大便下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本草拾遺》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枸橘的根皮。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枸橘"條。
化學(xué)成分根含檸檬苦素、印度榅桲素、邪蒿素、β-谷甾醇、枸橘素。
功能主治治齒痛,痔疾,便血。
①《藥性論》:"根浸酒,煎含,治齒痛。"
②《本草拾遺》:"主痔。"
③《本草圖經(jīng)》:"治大便下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研末。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枳根皮拼音注音Zhǐ Gēn Pí英文名Root-bark of Trifoliate-orange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枸橘Poncirus tuifoliata (L.)Raf.的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ncirus tuifoliata (L.)Raf.[Citrus trifoliata 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挖根,洗凈,剝?nèi)「?,切片,曬干?/p>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多栽培于路旁、庭園作綠籬。
資源分布:陜西、甘肅、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枸橘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莖無毛;分枝多,小枝呈扁壓狀。莖枝具腋生粗大的棘刺,長1-5cm,刺基部扁平。葉互生,三出復(fù)葉;葉柄長1-3cm,寬2-5mm;頂生小葉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5-6cm,寬0.7-3cm,先端微凹或圓,基部楔形,邊緣有不明顯小鋸齒;側(cè)生小葉較小,橢圓狀卵形,基部稍偏斜,幼嫩時在主脈上有短柔毛,具半透明油腺點(diǎn)。花白色,具短柄,單生或成對生于二年生枝條葉腋,常先葉開放,有香氣;萼片5,卵狀三角形,長5-6mm;花瓣5,倒卵狀匙形,長1.5-3cm,寬0.5-1.5cm;雄蕊8-20或更多,長短不等;雌蕊1,子房近球形,密被短柔毛,6-8室,每室具數(shù)枚胚珠,花柱粗短,柱頭頭狀。柑果球形,直徑2-5cm,熟時橙黃色,密被短柔毛,具很多油腺,芳香,柄粗短,宿存于枝上。種子多數(shù)?;ㄆ?-5月,果期7-10月。
性狀性狀鑒別 根皮呈細(xì)卷筒狀或不規(guī)則片狀,長短寬窄不一,厚0.3-1.2mm。外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較粗糙,具稀疏斜向縱皺紋;內(nèi)表面淡黃棕色,具細(xì)小縱溝紋。質(zhì)硬脆,易折斷,斷面淡棕黃色,內(nèi)層易成片狀剝離。氣微香,葉微苦。
顯微鑒別 根皮橫切面木栓層細(xì)胞10余列,偶見落皮層。皮層寬廣,外側(cè)具大型橢圓形分泌腔,長78-220μm,寬33-90μm,石細(xì)胞群散在;石細(xì)胞長橢圓形或類圓形,長35-140μm,寬15-60μm,壁厚,孔溝明顯,木化;薄壁細(xì)胞含草酸鈣方晶,直徑達(dá)35μm。韌皮部纖維常切向2-4列成束,排成斷續(xù)的3-5個環(huán)帶,以內(nèi)側(cè)較齊整,壁厚,木化或微木化,纖維束周圍薄壁細(xì)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射線寬1-2細(xì)胞。本品薄壁細(xì)胞含淀粉粒,單粒卵圓形或類圓形,直徑1-4μm。
化學(xué)成分根含香豆精枸櫞內(nèi)酯(poncitrin),印度問溫桲素(marmesin),去甲齒葉黃皮素(nordentatin),5-羥基去甲降真香堿(5-hydroxynoracronycine),花椒內(nèi)酯(xanthyletin),黃皮香豆精(clausarin),枸桔福林(ponfolin),邪蒿素(sesline),黃柏內(nèi)酯(obaculactone),枸桔雙香豆精(khelmarin)A、B及β-谷甾醇和γ-谷甾醇(β,γ-sitosterol)。
歸經(jīng)胃;大腸經(jīng)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斂血;止痛。主痔瘡;便血;齒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4.5-9g;或研末。外用:適量,浸酒含漱。
各家論述1.《藥性論》:根浸酒,煎含,治齒痛。
2.《本草拾遺》:主痔。
3.《本草圖經(jīng)》:治大便下血。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