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食療本草》
為菊科植物青蒿或黃花蒿的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果枝,打下果實曬干。
《日華子本草》:"味甘,冷,無毒。"
清熱明目,殺蟲。治芳熱骨蒸,痢疾,惡瘡,疥癬,風(fēng)疹。
①《本草拾遺》:"主婦人血氣腹內(nèi)滿,及冷熱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搗絞汁服,或暴干為末,小便沖服,如覺冷用酒煮。"
②《日華子本草》:"明目,開胃,炒用;治勞,壯健人小便浸用;治惡瘡、疥癬、風(fēng)疹、殺虱,煎洗。"
③《綱目》:"功同(青蒿)葉。"
內(nèi)服:煎湯,1~2錢;或研末。外用:煎水洗。
治積熱眼澀:采青蒿花或子,陰干為末,每井華水空心服二錢。(《十便良方》青金散)
《本草正義》:"青蒿子專治骨蒸,蓋凡子皆重,故主里癥。且清芬又能疏解血中之滯,則與大苦大寒劃除生生之氣者,亦尚有間。"
出自《食療本草》。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黃花蒿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emisia annua L.
采收和儲藏:秋季果產(chǎn)成熟時,采取果枝,打下果實曬干。
黃花蒿 一年生草本,高40-150cm。全株具較強揮發(fā)油氣味。莖直立,具縱條紋,多分枝,光滑無毛?;~平鋪地面,開花時凋謝;莖生葉互生,幼時綠色,老時變?yōu)辄S褐色,無毛,有短柄,向上漸無柄;葉片通常為三回羽狀全裂,裂片短細,有極小粉末狀短柔毛,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具細小的毛或粉末狀腺狀玟點;葉軸兩側(cè)具窄翅;莖上部的葉向下膛漸細小呈條形。頭關(guān)花序細小,球形,徑約2mm,具細軟短梗,多數(shù)組成圓錐狀;總苞小,于狀,花全為管狀花,黃色,外圍為雌花,中央為兩性花。瘦果橢圓形。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味甘;性涼
清熱明目;殺蟲。主勞熱骨蒸;痢疾;惡瘡;疥癬;風(fēng)疹
內(nèi)服:煎湯,3-6g;或研末。外用:適量,煎水洗。
1.《本草拾遺》:主婦人血氣腹內(nèi)滿,及冷熱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搗絞汁服,或暴干為末,小便沖服,如覺冷用酒煮。
2.《日華子本草》:明目,開胃,炒用;治勞,壯健人小便浸用;治惡瘡、疥癬、風(fēng)疹、殺虱,煎洗。
3.《本草綱目》:功同(青蒿)葉。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食療本草》
來源為菊科植物青蒿或黃花蒿的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果枝,打下果實曬干。
性味《日華子本草》:"味甘,冷,無毒。"
功能主治清熱明目,殺蟲。治芳熱骨蒸,痢疾,惡瘡,疥癬,風(fēng)疹。
①《本草拾遺》:"主婦人血氣腹內(nèi)滿,及冷熱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搗絞汁服,或暴干為末,小便沖服,如覺冷用酒煮。"
②《日華子本草》:"明目,開胃,炒用;治勞,壯健人小便浸用;治惡瘡、疥癬、風(fēng)疹、殺虱,煎洗。"
③《綱目》:"功同(青蒿)葉。"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錢;或研末。外用:煎水洗。
復(fù)方治積熱眼澀:采青蒿花或子,陰干為末,每井華水空心服二錢。(《十便良方》青金散)
各家論述《本草正義》:"青蒿子專治骨蒸,蓋凡子皆重,故主里癥。且清芬又能疏解血中之滯,則與大苦大寒劃除生生之氣者,亦尚有間。"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青蒿子拼音注音Qīnɡ Hāo Zǐ英文名Fruit of Sweet Wormwood出處出自《食療本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黃花蒿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emisia annua L.
采收和儲藏:秋季果產(chǎn)成熟時,采取果枝,打下果實曬干。
原形態(tài)黃花蒿 一年生草本,高40-150cm。全株具較強揮發(fā)油氣味。莖直立,具縱條紋,多分枝,光滑無毛?;~平鋪地面,開花時凋謝;莖生葉互生,幼時綠色,老時變?yōu)辄S褐色,無毛,有短柄,向上漸無柄;葉片通常為三回羽狀全裂,裂片短細,有極小粉末狀短柔毛,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具細小的毛或粉末狀腺狀玟點;葉軸兩側(cè)具窄翅;莖上部的葉向下膛漸細小呈條形。頭關(guān)花序細小,球形,徑約2mm,具細軟短梗,多數(shù)組成圓錐狀;總苞小,于狀,花全為管狀花,黃色,外圍為雌花,中央為兩性花。瘦果橢圓形。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性味味甘;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明目;殺蟲。主勞熱骨蒸;痢疾;惡瘡;疥癬;風(fēng)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6g;或研末。外用:適量,煎水洗。
各家論述1.《本草拾遺》:主婦人血氣腹內(nèi)滿,及冷熱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搗絞汁服,或暴干為末,小便沖服,如覺冷用酒煮。
2.《日華子本草》:明目,開胃,炒用;治勞,壯健人小便浸用;治惡瘡、疥癬、風(fēng)疹、殺虱,煎洗。
3.《本草綱目》:功同(青蒿)葉。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