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查古籍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衛(wèi)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內(nèi)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yī)驗紀述”。補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當歸(酒洗,二錢) 生地黃 熟地黃 白芍藥 秦艽 黃芩(各一錢五分) 防風(一錢)
甘草(五分) 上水煎服。
□
黃柏(鹽、酒炒) 熟地黃(酒蒸,各四兩) 當歸(酒洗) 山藥 枸杞子(甘州者佳,各三兩)
知母(鹽、酒炒) 山茱萸肉 白芍藥(各二兩) 生地黃(二兩五錢) 肉蓯蓉(酒浸) 玄參(各二兩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淡鹽湯送下。
□
黃芩 黃連(各二錢) 薄荷 玄參 當歸 芍藥(各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大便秘結,加大黃(二錢)。
□
桑葉(三錢,經(jīng)霜者) 石膏(二錢五分,煨) 甘草(一錢) 胡麻仁(一錢,炒,研) 真阿膠(八分) 人參(七分) 麥冬(一錢二分) 杏仁(七分,去皮尖,炒黃) 枇杷葉(一片,去毛蜜炙) 上九味,以水一碗,煎六分,頻頻二三次滾熱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