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釋名」菽。角名莢,葉名藿,莖名萁。
「氣味」黑大豆:甘、平、無毒。
「主治」
大豆皮:生用,治痘瘡目翳;嚼爛,敷小兒尿灰瘡。
黑大豆:
1、中風(fēng)口歪。用大豆三升,熬熟,至微煙出,放入瓶中,泡酒五升。經(jīng)過一天以上,服酒一升,厚蓋被令稍稍出汗。如已噤口,可加獨(dú)活半斤,微微捶破同泡酒中。產(chǎn)后亦宜照此服藥以防風(fēng)氣,又消結(jié)血。
2、熱毒攻眼,紅痛、臉腫。用黑豆一升,分作十袋,沸湯中蒸過,交替著熨患處。
3、身面浮腫。用烏豆一升,加水五升煮成三升,再加酒五升,又煮成三升,分三次溫服。不愈再服。又方:用烏豆煮至皮干,研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4、腹中痞硬。用大豆半升、生姜作分,加水三升,煎成一升,一次服下。
5、水痢不止。用大豆一升(炒過)、白術(shù)半兩,共研為末。每服三錢,米湯送下。
6、男子便血。用黑豆一升,炒焦,研為末,熱酒淋過,去豆飲酒,極效。
7、一切下血。用黑豆在皂角湯中微浸,炒熟去皮,研為末,加煉豬油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陳米湯送下。
8、折傷、墮墜、瘀血在腹。用大豆五升,加水一斗,煮汁成二升,一次服完。三服可愈。
9、牙齒疼痛。用黑豆煮酒,頻頻漱口。
10、胞衣不下。用大豆半升,加醇酒三升,煮成一升半,分三次服。
(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bǔ)名醫(yī)方論》及“四診”、“運(yùn)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明易學(xué)。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釋名」菽。角名莢,葉名藿,莖名萁。
「氣味」黑大豆:甘、平、無毒。
「主治」
大豆皮:生用,治痘瘡目翳;嚼爛,敷小兒尿灰瘡。
黑大豆:
1、中風(fēng)口歪。用大豆三升,熬熟,至微煙出,放入瓶中,泡酒五升。經(jīng)過一天以上,服酒一升,厚蓋被令稍稍出汗。如已噤口,可加獨(dú)活半斤,微微捶破同泡酒中。產(chǎn)后亦宜照此服藥以防風(fēng)氣,又消結(jié)血。
2、熱毒攻眼,紅痛、臉腫。用黑豆一升,分作十袋,沸湯中蒸過,交替著熨患處。
3、身面浮腫。用烏豆一升,加水五升煮成三升,再加酒五升,又煮成三升,分三次溫服。不愈再服。又方:用烏豆煮至皮干,研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4、腹中痞硬。用大豆半升、生姜作分,加水三升,煎成一升,一次服下。
5、水痢不止。用大豆一升(炒過)、白術(shù)半兩,共研為末。每服三錢,米湯送下。
6、男子便血。用黑豆一升,炒焦,研為末,熱酒淋過,去豆飲酒,極效。
7、一切下血。用黑豆在皂角湯中微浸,炒熟去皮,研為末,加煉豬油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陳米湯送下。
8、折傷、墮墜、瘀血在腹。用大豆五升,加水一斗,煮汁成二升,一次服完。三服可愈。
9、牙齒疼痛。用黑豆煮酒,頻頻漱口。
10、胞衣不下。用大豆半升,加醇酒三升,煮成一升半,分三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