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薏苡附子敗醬散
治腸癰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shù),此腸內(nèi)有癰膿也。此方主之。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盒飯下。
大黃牡丹湯
治腸癰少腹腫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調(diào),時時發(fā)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shù)者,膿已成,不可過下,總以此方主之。
大黃(四兩)牡丹皮(一兩)桃仁(五十個)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萬氏治腸癰方
桃仁承氣湯加秦艽、連翹。(桃仁承氣湯見第二十。)
薏苡仁湯
治腸癰,腹中痛,煩躁不安?;蛎洕M不食,小便澀。婦人產(chǎn)后虛熱,多有此病??v非癰,但疑似間,便可服。
薏苡仁栝蔞仁(各三錢)牡丹皮(去骨)桃仁(各二錢)上作一服。水二鐘,煎一鐘,不拘時服。
按此方藥品和平,其功且速,常治腹痛,或發(fā)熱,或脹滿不食,水道澀滯。產(chǎn)后多有此證?;蛟陆?jīng)欲行,或行后作痛尤效。
四圣散
一名神效栝蔞散。治腸癰,癰疽生于腦髭背腋,及便毒。服之神效。
生黃栝蔞(一枚,去皮)粉草(四錢,研末)沒藥(研末,三錢)乳香(研末,一錢)上用好紅酒二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分作兩服,兩日服盡。大便順導惡物妙。
若干栝蔞,則用兩三枚。一方。若病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毒已結成,即膿化為水。毒未成,即于小便中出。疾甚,再合服,以退為度。
神仙蠟礬丸
(見第七十四)
云母膏
治一切癰疽瘡癤,折傷等證。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白芷沒藥赤芍藥肉桂當歸鹽花菖蒲麒麟竭黃白芨芎木香龍膽草白蘞防風濃樸麝香桔梗柴胡松脂人參蒼術黃芩乳香附子茯苓良姜合歡皮(各五錢)硝石甘草云母(各四兩)桑白皮槐枝柳枝柏葉水銀(以絹另包。待膏成,以手細彈在上,名養(yǎng)膏母)陳皮(各二兩)清油(四十兩)黃丹(二十兩)上除云母、硝石、麒麟竭、乳香、沒藥、麝香、鹽花、黃丹八味另研外,余藥并細切,入油浸七日。文火煎,以柳枝不住手攪。候匝沸,乃下火。沸定,又上火。如此者三次,以藥黑色為度。去滓,再熬。后入丹與八味末,仍不住手以槐柳枝攪。滴水中成珠,不軟不硬為度。瓷器收貯。候溫,將水銀彈上。用時先刮去水銀,或服或貼,隨宜用之,其功甚大也。
排膿散
治腸癰小腹脹痛,脈滑數(shù)?;蚶锛焙笾兀驎r時下血。
黃(鹽水拌炒)當歸(酒拌)金銀花白芷穿山甲(蛤粉炒)防風連翹栝蔞(杵)甘草(各一錢)作一劑,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若膿將盡,去穿山甲、連翹,加當歸、川芎?;驗槟?,每服三錢,食后蜜湯調(diào)下,亦可。
(公元 1694 年)清.汪昂(讱庵)著。四卷。 選擇臨床常用藥 460 種,以藥性病情互相闡發(fā),論述扼要。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薏苡附子敗醬散
治腸癰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shù),此腸內(nèi)有癰膿也。此方主之。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盒飯下。
大黃牡丹湯
治腸癰少腹腫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調(diào),時時發(fā)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shù)者,膿已成,不可過下,總以此方主之。
大黃(四兩)牡丹皮(一兩)桃仁(五十個)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萬氏治腸癰方
桃仁承氣湯加秦艽、連翹。(桃仁承氣湯見第二十。)
薏苡仁湯
治腸癰,腹中痛,煩躁不安?;蛎洕M不食,小便澀。婦人產(chǎn)后虛熱,多有此病??v非癰,但疑似間,便可服。
薏苡仁栝蔞仁(各三錢)牡丹皮(去骨)桃仁(各二錢)上作一服。水二鐘,煎一鐘,不拘時服。
按此方藥品和平,其功且速,常治腹痛,或發(fā)熱,或脹滿不食,水道澀滯。產(chǎn)后多有此證?;蛟陆?jīng)欲行,或行后作痛尤效。
四圣散
一名神效栝蔞散。治腸癰,癰疽生于腦髭背腋,及便毒。服之神效。
生黃栝蔞(一枚,去皮)粉草(四錢,研末)沒藥(研末,三錢)乳香(研末,一錢)上用好紅酒二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分作兩服,兩日服盡。大便順導惡物妙。
若干栝蔞,則用兩三枚。一方。若病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毒已結成,即膿化為水。毒未成,即于小便中出。疾甚,再合服,以退為度。
神仙蠟礬丸
(見第七十四)
云母膏
治一切癰疽瘡癤,折傷等證。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白芷沒藥赤芍藥肉桂當歸鹽花菖蒲麒麟竭黃白芨芎木香龍膽草白蘞防風濃樸麝香桔梗柴胡松脂人參蒼術黃芩乳香附子茯苓良姜合歡皮(各五錢)硝石甘草云母(各四兩)桑白皮槐枝柳枝柏葉水銀(以絹另包。待膏成,以手細彈在上,名養(yǎng)膏母)陳皮(各二兩)清油(四十兩)黃丹(二十兩)上除云母、硝石、麒麟竭、乳香、沒藥、麝香、鹽花、黃丹八味另研外,余藥并細切,入油浸七日。文火煎,以柳枝不住手攪。候匝沸,乃下火。沸定,又上火。如此者三次,以藥黑色為度。去滓,再熬。后入丹與八味末,仍不住手以槐柳枝攪。滴水中成珠,不軟不硬為度。瓷器收貯。候溫,將水銀彈上。用時先刮去水銀,或服或貼,隨宜用之,其功甚大也。
排膿散
治腸癰小腹脹痛,脈滑數(shù)?;蚶锛焙笾兀驎r時下血。
黃(鹽水拌炒)當歸(酒拌)金銀花白芷穿山甲(蛤粉炒)防風連翹栝蔞(杵)甘草(各一錢)作一劑,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若膿將盡,去穿山甲、連翹,加當歸、川芎?;驗槟?,每服三錢,食后蜜湯調(diào)下,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