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綱目》 阿魏

    「釋名」阿虞、熏渠、哈昔尼。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

    1、疝疼痛(敗精惡血,結(jié)在陰囊,并非一般的偏墜)用阿魏二兩,裹在醋和蕎麥面作成的餅中,火上煨熟;另用大檳榔二枚,鉆孔,乳行填滿,也裹在蕎面中煨熟;另用硇砂末一錢,赤芍藥一兩,各藥一起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飯前服,酒送下。

    2、脾積結(jié)塊,用雞蛋五個、職權(quán)魏五分、黃蠟一兩,同煎化,分十次空心服,水送下。諸物不忌,腹痛無妨。十日后大便下血即愈。

    3、腹內(nèi)一般痞塊。用阿魏五錢、五靈脂(炒令煙盡)五錢,共研為末,調(diào)狗膽汁和成丸子,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唾液送下。忌羊肉醋面。

    4、瘧疾寒熱。用阿魏、胭脂各一塊、如豆大,研勻,調(diào)蒜膏敷虎口上。又方:用阿魏、丹砂各一兩,共研為末,加米糊和成丸子,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空心服,參湯送下。

    5、牙齒蟲痛。用阿魏、臭黃,等分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綠豆在。每取一丸,棉裹納入齒痛一側(cè)的耳中,有效。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jī)(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guān)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diào)整體觀念,倡導(dǎo)攻補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lǐng) 而成書。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趙宜真
  • 作者:
  • 作者:
    羅浮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