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金匱》?!度颉访蟀胂臏┲巫鋰I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水氣上逆則嘔,水停膈間則痞,上干頭則眩,凌于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兩)此足太陽、陽明藥也。半夏、生姜行水氣而散逆氣,能止嘔吐;茯苓寧心氣而泄腎邪,能利小便;火因水而下行,則悸眩止而痞消矣。
本方除茯苓,名小半夏湯(《金匱》)∶治支飲,嘔吐不渴;亦治黃膽(《金匱》云∶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嘔吐,津液去,必渴,不可因渴而遽以為熱)。本方除茯苓、生姜,加人參、白蜜,名大半夏湯《金匱》∶治反胃,食入即吐(李東垣曰∶辛藥生姜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若胃虛谷氣不行,胸中閉塞而嘔者,惟宜益胃推揚谷氣而已,勿作表實用辛藥瀉之,故服小半夏湯不愈者,服大半夏湯立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銀海精微》(公元 682 年)原題唐.孫思邈著。二卷。論眼科諸證甚為明晰,治療也不偏于補瀉寒溫。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金匱》?!度颉访蟀胂臏┲巫鋰I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水氣上逆則嘔,水停膈間則痞,上干頭則眩,凌于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兩)此足太陽、陽明藥也。半夏、生姜行水氣而散逆氣,能止嘔吐;茯苓寧心氣而泄腎邪,能利小便;火因水而下行,則悸眩止而痞消矣。
本方除茯苓,名小半夏湯(《金匱》)∶治支飲,嘔吐不渴;亦治黃膽(《金匱》云∶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嘔吐,津液去,必渴,不可因渴而遽以為熱)。本方除茯苓、生姜,加人參、白蜜,名大半夏湯《金匱》∶治反胃,食入即吐(李東垣曰∶辛藥生姜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若胃虛谷氣不行,胸中閉塞而嘔者,惟宜益胃推揚谷氣而已,勿作表實用辛藥瀉之,故服小半夏湯不愈者,服大半夏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