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shuō)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shuō)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黃 (蜜炙) 茯苓 茯神 當(dāng)歸(酒洗) 半夏曲 川芎一兩 甘草(炙)一錢(qián) 柏子仁(去油) 酸棗仁(炒) 遠(yuǎn)志 (去心) 五味子 人參 肉桂二錢(qián)五分
每服五錢(qián)。
方中心經(jīng)藥為多,而其余佐使,亦能配合,引入心臟。故專(zhuān)以養(yǎng)心為名,制方極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