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源論》云∶邪氣客于臟腑,則衛(wèi)氣獨(dú)營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千金方》云∶千里水湯治虛煩不眠方∶半夏(三兩)秫米(一升)茯苓(四兩)酸棗(二升)麥門冬(三兩)甘草(二兩)桂心(姜(四兩)十二味,以千里水一石,煮米令蟹沸,揚(yáng)之萬過,澄取清一斗煮諸藥,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方∶療虛勞不得眠方∶酸棗榆葉分等,丸如梧子,一服五丸。
又方∶末干姜四兩,湯和,頓服,覆取汗愈。
又云∶酸棗湯主虛勞煩擾,奔?xì)庠谛刂?,不得眠方∶酸棗(五升)人參(二兩)石膏(四兩)茯苓(三兩)桂心(二兩)生姜(二兩)甘草(一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酸棗,取七升,去棗,納余藥煎取三升,分三服。
《葛氏方》云∶治卒苦連時不得眠方∶暮以新布火炙熨目,并蒸大豆,囊盛枕之,冷復(fù)易,終夜常枕,立愈。
《崔禹錫食經(jīng)》云∶蠣治夜不眠,志意不定。
《本草經(jīng)陶景注》云∶榆初生葉,人以作糜羹輩,令人睡眠。嵇公所謂榆令人眠。
《短劇方》流水湯主虛煩不能眠方∶半夏(二兩)秫米(一升)茯苓(四兩)凡三物,以流水二斗揚(yáng)之三千過,令勞煮三物,得五升,分服一升,日三夜再。
《僧深方》小酸棗湯治虛勞臟虛,恚不得眠,煩不寧方∶酸棗(二升)母(二兩)干姜(二兩)甘草(一兩)茯苓(二兩)芎(二兩)凡六物,切,以水一斗煮棗,減三升,分三服。
《醫(yī)學(xué)入門》(公元 1624 年)明.李榳著。八卷。內(nèi)容為臟腑圖,明以前醫(yī)家簡介,經(jīng)絡(luò)、臟腑、診斷、針灸、本草、外感、內(nèi)傷、雜病、婦幼、外科、用藥賦、古方歌括、急救、怪病、治 法、習(xí)醫(yī)規(guī)格等。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源論》云∶邪氣客于臟腑,則衛(wèi)氣獨(dú)營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千金方》云∶千里水湯治虛煩不眠方∶半夏(三兩)秫米(一升)茯苓(四兩)酸棗(二升)麥門冬(三兩)甘草(二兩)桂心(姜(四兩)十二味,以千里水一石,煮米令蟹沸,揚(yáng)之萬過,澄取清一斗煮諸藥,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方∶療虛勞不得眠方∶酸棗榆葉分等,丸如梧子,一服五丸。
又方∶末干姜四兩,湯和,頓服,覆取汗愈。
又云∶酸棗湯主虛勞煩擾,奔?xì)庠谛刂?,不得眠方∶酸棗(五升)人參(二兩)石膏(四兩)茯苓(三兩)桂心(二兩)生姜(二兩)甘草(一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酸棗,取七升,去棗,納余藥煎取三升,分三服。
《葛氏方》云∶治卒苦連時不得眠方∶暮以新布火炙熨目,并蒸大豆,囊盛枕之,冷復(fù)易,終夜常枕,立愈。
《崔禹錫食經(jīng)》云∶蠣治夜不眠,志意不定。
《本草經(jīng)陶景注》云∶榆初生葉,人以作糜羹輩,令人睡眠。嵇公所謂榆令人眠。
《短劇方》流水湯主虛煩不能眠方∶半夏(二兩)秫米(一升)茯苓(四兩)凡三物,以流水二斗揚(yáng)之三千過,令勞煮三物,得五升,分服一升,日三夜再。
《僧深方》小酸棗湯治虛勞臟虛,恚不得眠,煩不寧方∶酸棗(二升)母(二兩)干姜(二兩)甘草(一兩)茯苓(二兩)芎(二兩)凡六物,切,以水一斗煮棗,減三升,分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