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查古籍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shù)及生平經(jīng)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xué)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方歌】烏白癩由中惡風(fēng),犯觸忌害亦能成,麻癢徹骨刺不痛,除風(fēng)養(yǎng)血即收功。
【注】此二證,俱由惡風(fēng)侵襲皮膚血分之間,火郁耗血,及犯觸忌害而成。有烏、白二種:烏者初覺皮毛變黑,發(fā)若癮疹,癢若蟲行,手足頑麻,針刺不痛,目視物若垂絲,心常驚而妄語,凡飲食言語之時,開口出氣而鳴,宜服猬皮丸,外擦大黑神膏;白癩皮色漸變白斑,語聲嘶嗄,目視不明,四肢頭疼,身體大熱,心常懊惱,手腳緩縱,背膂拘急,肉如針刺,鼻生息肉,瞳生白沫,宜服白花蛇散,外擦斑蝥膏。二證俱常之苦參酒。白癩便秘者,先宜服醉仙散,次服通天再造散,利下惡物即效。
方劑:猬皮丸
組成:猬皮(燒,存性)蚺蛇頭(燒,存性)
魁蛤(各一枚)紅娘子(去頭、足、翅)
蠐螬(焙干)虻蟲(去頭、足、翅)
水蛭(糯米炒熟)蜘蛛(焙)
斑蝥(去頭、足、翅,各三個)
桂心大黃黃連龍骨(〔火段〕研)
麝香(研)汞(即水銀)
川椒(炒,各五錢)芒硝石膏(〔火段〕,各一兩)穿山甲(炙,三片)
枯白礬滑石(研,水飛)
甘遂(與胡麻同炒,以胡麻熟為度,去麻用甘遂,各二錢五分)
蜈蜙(炙,一條半)附子(泡,去皮、臍)
巴豆(去皮、膜、心、油)雷丸(各五十粒)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一丸,滾白水送下,空心臨臥各一服。如未覺,每服加一丸;如莖中痛,即有蟲下,細(xì)觀形狀皆死矣。痛多減一丸,痛少服二丸,以瘥為度。此藥乃攻毒取蟲之峻劑,非灼知藏府有蟲毒及精神可勝攻下者,不可輕服。
【方歌】猬皮膚黑成烏癩,心驚視物若垂毫,癢似蟲行手足痹,紅娘魁蛤汞礬螬,蚺桂硝黃虻蛭甲,黃連龍骨麝蜘膏,川椒滑附蜈巴豆,雷丸甘遂共斑蝥。
又方:大黑神膏
組成:頭發(fā)(雞子大一團(tuán))川芎黃連黃柏防己(去皮)川烏升麻藜蘆(各五錢)
巴豆杏仁(各四十粒)
用豬脂油二斤,將藥炸至頭發(fā)化盡為度,撈去渣;再用雌黃、雄黃、白礬、鉛粉各五錢,松脂一塊如雞子大,同研末,入油內(nèi)攪勻。先以熱鹽湯洗凈患處,次擦藥,日三次,勿令入口。
【方歌】大黑神膏烏癩涂,發(fā)芎連柏己川烏,雌雄巴豆礬松脂,鉛粉升麻杏藜蘆。
又方:白花蛇散
組成:白花蛇(酒浸,炙)槐子天麻枳殼(麩炒)
蔓荊子防風(fēng)羌活威靈仙白蘚皮晚蠶蛾(去頭、足、翅,各一兩)
甘草(炙,各五錢)
共研細(xì)末,每服二錢,溫酒調(diào)下。不拘時,日用二服。
【方歌】白花蛇散體多熱,刺痛聲嘶白癩〔可〕,槐子天麻蘚枳蔓,風(fēng)羌威草晚蠶蛾。
又方:斑蝥膏
組成:斑蝥(十四枚)
大蝮蛇(頭尾全者,曬干,一條)
黃酒七碗,同藥入瓶內(nèi),用糠火煨酒至一碗,濾去渣收貯。每用薄薄涂于患上。
【方歌】斑蝥膏搽白癩風(fēng),蝮蛇黃酒入磁瓶,糠火煨酒取涂患,以毒攻惡癩自平。
方劑:苦參酒組成:苦參(五斤)露蜂房(五兩)
刺猬皮(酥炙,一具)
共研粗末,用水三斗,煎湯至一斗,去渣,侵細(xì)曲五斤,炊黍米三斗,如常醞法,酒熟,壓去糟,每于食前,溫飲一小盞。
【方歌】苦參酒治烏白癩,露蜂房與刺猬皮,煎湯浸曲炊黍米,釀酒飲之惡疾離。
又方:醉仙散、通天再造散(俱見大麻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