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宗金鑒》 脾發(fā)疽

    作者: 吳謙

    【方歌】脾發(fā)疽生心下旁,炙搏毒酒火為殃,初如粟粒時寒熱,漸增腫痛潰膿昌。

    【注】此證生于心窩下兩旁,屬脾經(jīng)食竇穴,無論左右俱生之,皆由過食炙搏、厚味、藥酒,以致脾經(jīng)積火,成毒而發(fā)。初起形如粟粒,寒熱往來,漸增腫痛。若頂尖、根束,紅活鮮潤,應期即潰稠膿者順;若頂平、根散,色紫堅硬,屆期不潰,既潰膿如蟹沫者逆。初服荊防敗毒散汗之,唇焦大渴、煩躁者,宜服太乙紫金錠,次服內(nèi)疏黃連湯清之。其余內(nèi)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方劑:太乙紫金錠組成:雄黃(鮮紅大塊者,研末,三錢)

    朱砂(有神氣者,研末,三錢)

    麝香(揀凈皮毛,三錢)

    川五倍子(一名文蛤,捶破,研末,二兩)

    紅芽大戟(杭州紫大戟為上,江南土大戟次之。北方土大棉色白者,性烈峻利,弱人服之反致吐血,慎之勿用。去上品者去蘆根,洗凈,焙干為末,一兩五錢)

    山慈菇(洗去毛皮,焙干,研末,二兩)

    千金子(一名續(xù)隨子,仁白者,去油,一兩)

    以上之藥,各擇精品,于凈室中制畢,候端午、七夕、重陽,或天月德天醫(yī)黃道上吉之辰,凡入室合藥之人,三日前俱宜齋沐,更換新潔衣帽,臨日方入室中,凈手熏香,默認藥王牌位,主人率眾焚香拜禱事畢,各將前藥七味,稱準入于大乳砵內(nèi),再研數(shù)百轉(zhuǎn),方入細石臼中,漸加糯米濃汁,調(diào)和軟硬得中,方用杵搗千余下,極至光潤為度,每錠一錢。每服一錠,病勢者重服二錠,以取通利,后用溫粥補之。修合時,除合藥潔凈之人,余皆忌見。此藥惟在精誠潔凈方效。

    【方歌】太乙紫金諸瘡毒,疔腫癰疽皆可除,雄朱倍麝千金子,紅芽大戟山慈菇。

    適證:一、一切飲食藥毒蠱毒,瘴氣惡菌,河豚中毒,自死牛馬、豬、羊六畜等類之肉人誤食之,必昏亂卒倒或生異形之證,并用水磨灌服,或吐或瀉,其人必蘇。

    一、南方山嵐瘴氣,煙霧癘疫,最能傷人,感之才覺意思不快,惡寒惡熱,欲嘔不嘔,即磨一錠服之,得吐利便愈。

    一、癰疽發(fā)背,對口疔瘡,天蛇無名腫毒,蛀節(jié)紅絲等疔,及楊梅瘡諸,諸風癮疹,新久痔瘡,并用無灰淡酒磨服,外用水磨涂搽瘡上,日夜數(shù)次,覺癢而消。

    一、陰陽二毒,傷寒心悶,狂言亂語,胸膈塞滯,邪毒未出,瘟疫煩亂發(fā)狂,喉閉喉風,俱用薄荷湯,待冷磨服。

    一、赤白痢疾,肚腹泄瀉急痛,霍亂絞腸痧及諸痰喘,并用姜湯磨服。

    一、男子婦人急中癲邪,喝叫奔走,鬼交鬼胎,鬼氣鬼魔,失心狂亂,羊兒豬巔等風。俱用石菖蒲煎湯磨服。

    一、中風中氣,口眼歪邪,牙關(guān)緊急,言語蹇澀,筋脈攣縮,骨節(jié)風腫,遍身疼痛,行步艱辛,諸風諸癇,并用酒磨燉熱服之。

    一、自縊、溺死、驚死、壓死、鬼魅迷死,但心頭微溫未冷者,俱用生姜、續(xù)斷酒煎,磨服。

    一、切惡蛇、風犬、毒蝎,溪澗諸惡等蠱傷人,隨即發(fā)腫,攻注遍身,甚者毒氣入里,昏悶響叫,命在須臾,俱用酒磨灌下,再吃蔥湯一碗,被蓋出汗立蘇。

    一、新久瘧疾臨發(fā)時,東流水煎桃、柳枝湯,磨服。

    一、小兒急慢驚風,五疳五痢,脾病黃腫,癮疹瘡瘤,牙關(guān)緊急,并用薄荷浸水磨濃,加蜜服之,仍搽腫上;年歲幼者,每錠分作數(shù)服。

    一、牙痛酒磨涂痛上,仍含少許,良久咽下。

    一、小兒父母遺毒,生下百日內(nèi)皮塌爛斑,谷道眼眶損爛者,俱用清水磨涂。

    一、打撲傷損,用松節(jié)無灰酒研服。

    一、年深月近,頭脹頭痛,太陽痛極,偏頭風,及時瘡愈后,毒氣攻注,腦門作脹者,俱用蔥酒研服一錠,仍磨涂太陽穴上。

    一、婦人經(jīng)水不通,紅花湯下。

    一、凡遇天行疫證,延街闔巷,相傳遍染者,用桃根湯

    磨濃,滴入鼻孔,次服少許,任入病家,再不傳染。

    一、又治傳尸勞瘵,諸藥不能取效。一方士指教服此,每早磨服一錠,至三次后,逐下惡物尸蟲,異形怪類,后得脫利。以此相傳,活人不計其數(shù)。

    一、女子久患勞瘵,為尸蟲所噬,磨服一錠,片時吐下小蟲小余條;后服蘇合香丸,其病頓失,調(diào)理月余而愈。真濟世衛(wèi)生之寶藥也。

    又方:荊防敗毒散(見項部腦疽)

    內(nèi)疏黃連湯(見腫瘍門)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作者:
    錢潢
  • 作者:
    吳謙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