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宗金鑒》 六味地黃丸

    作者: 吳謙

    治腎精不足,虛火炎上,腰膝痿軟,骨熱酸痛,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禁,遺精夢泄,水泛為痰,自汗,盜汗,亡血消渴,頭目眩運,耳聾齒搖,尺脈虛大者。

    熟地黃八兩 山茱萸四兩 白茯苓三兩 干山藥四兩 牡丹皮三兩 澤瀉三兩,,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淡鹽湯下。

    【集注】柯琴曰:腎虛不能藏精,坎宮之火無所附而妄行,下無以奉肝木升生之令,上絕其肺金生化之源。地黃稟甘寒之性,制熟則味厚,是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用以大滋腎陰,填精補髓,壯水之主。以澤瀉為使,世或惡其瀉腎而去之,不知一陰一陽者,天地之道;一開一闔者,動靜之機。精者屬癸,陰水也,靜而不走,為腎之體;溺者屬壬,陽水也,動而不居,為腎之用。是以腎主五液,若陰水不守,則真水不足,陽水不流,則邪水泛行。故君地黃以密封蟄之本,即佐澤瀉以疏水道之滯也。然腎虛不補其母,不導(dǎo)其上源,亦無以固封蟄之用。山藥涼補,以培癸水之上源,茯苓淡滲,以導(dǎo)壬水之上源。加以茱萸之酸溫,借以收少陽之火,以滋陰厥之液。丹皮辛寒,以清少陰之火,還以奉少陽之氣也。滋化源,奉生氣,天癸居其所矣。壯水制火,特其一端耳。

    【按】五行皆一,惟火有二,君火,相火也。君火為心經(jīng)之火,君主一身之火也。相火為腎中之火,宣布一身之火也。使君火無相火,則不能宣布諸火,以奉生身之本。相火無君火,則不能君主諸火,以制其妄行之災(zāi)。故李杲立內(nèi)傷勞倦,火乘土位之論,以心火有余,用升陽氣,瀉陰火朱砂安神等藥,而未及心火之不足者,以前人已有歸脾,養(yǎng)心等方也。震亨立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之論,以腎火有余,用補陰,補天等藥,而未及腎火之不足者,以前人已有腎氣,桂附地黃湯丸也。根據(jù)本方加附子,肉桂,名桂附地黃丸,治兩尺脈弱,相火不足,虛羸少氣,王冰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者是也。加黃柏,知母,名知柏地黃丸,治兩尺脈旺,陰虛火動,午熱骨痿,王冰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者是也。經(jīng)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若陰陽偏勝,則疾病叢生。夫腎取象乎坎,陽藏于陰之藏也。不獨陰盛陽衰,陽畏其陰而不敢附,即陰衰陽盛,陰難藏陽亦無可根據(jù),雖同為火不歸原,而其為病則異也。故于腎藥中加桂,附,壯陽勝陰,使陽無所畏,而自歸原矣。加知柏補陰秘陽,使陽有所貯,而自歸藏矣。世人但知以桂,附引火歸原,不知以知,柏平陰秘陽,舉世皆蒙其誤,故震亨特立補陰之論,以辟以火濟(jì)火之非,而未達(dá)其旨者,從而誹之,良可嘆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鄒存檢
  • 作者:
    馬培之
  •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shù)及生平經(jīng)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xué)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作者:
  • 作者:
    高思敬
  • 作者:
    ?
  • 作者:
    朱世杰
  •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