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內(nèi)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服半錢,得快利后,糜粥自養(yǎng)。
【集注】
李□曰:三物皆味苦,苦以泄之,能直達水飲窠囊之處,但恐峻利泄人真元,故加大棗甘以緩之,且棗為脾果,補土所以制水也。
□
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注】
溢飲病屬經(jīng)表,雖當發(fā)汗,然不無寒熱之別也。熱者以辛涼發(fā)其汗,大青龍湯;寒者以辛溫發(fā)其汗,小青龍湯。故曰: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也。
尤怡曰:水氣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重痛,謂之溢飲。夫四肢陽也,水在陰者宜利,在陽者宜汗。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內(nèi)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服半錢,得快利后,糜粥自養(yǎng)。
【集注】
李□曰:三物皆味苦,苦以泄之,能直達水飲窠囊之處,但恐峻利泄人真元,故加大棗甘以緩之,且棗為脾果,補土所以制水也。
□
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注】
溢飲病屬經(jīng)表,雖當發(fā)汗,然不無寒熱之別也。熱者以辛涼發(fā)其汗,大青龍湯;寒者以辛溫發(fā)其汗,小青龍湯。故曰: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也。
【集注】
尤怡曰:水氣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重痛,謂之溢飲。夫四肢陽也,水在陰者宜利,在陽者宜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