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 34.溫病兼喘脹

    作者: 張錫純

    邑中王××之女,年十五歲,于仲春得溫病久不愈。

    病因仲春上旬,感受風溫,醫(yī)者延醫(yī)失宜,遷延旬余,病益增劇,醫(yī)者諉為不治,始延愚為診視。

    證候心下脹滿甚劇,喘不能臥,自言心中干甚,似難支持。其舌苔白而微黃。小便赤少,大便從前滑瀉,此時雖不滑瀉,然仍每日下行。脈搏一息五至強,左部弦而有力,右部似大而有力,然皆不任重按。

    診斷此其溫病之熱,本不甚劇。因病久真陰虧損致小便不利,所飲之水停于腸胃則脹滿,迫于心下則作喘。其心中自覺干甚,固系溫病之熱未清,亦足征其真陰虧損陰精不能上奉也(《內(nèi)經(jīng)》謂陰精上奉,其人壽)。當滋其真陰,利其小便,真陰足則以水濟火,而心中自然不干;

    小便利則水從下消,而脹滿喘促自愈。至于些些溫病之余熱,亦可皆隨小便瀉出而不治自愈矣。

    處方鮮白茅根去凈皮及節(jié)間細根(六兩銼碎),用水三大碗,煎一沸,俟半點鐘,視其茅根若不沉水底,再煎一沸,至茅根皆沉水底其湯即成。去渣當茶,徐徐溫飲之。

    效果如法煎飲茅根兩日,其病霍然全愈。蓋白茅根涼潤滋陰,又善治肝腎有熱,小便不利,且具有發(fā)表之性,能透溫病之熱外出。一藥而三善備,故單用之而能立建奇功也。然必剖取鮮者用之,且復(fù)如此煎法(過煎則無效)方能有效。

    凡藥之性,能利水者多不能滋陰,能下降者多不能上升,能清里者多不能達表。惟茅根既善滋陰,又善利水,既善引水氣下行,又善助腎陰上升。且內(nèi)清臟腑之熱,外托肌表之邪,而尤善清肺利痰定其喘逆。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