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獨一味

    《全國中草藥匯編》:獨一味拼音注音Dú Yí Wèi來源

    唇形科植物獨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 (Benth.) Kudo,以根狀莖入藥。9~10月采收,拔起全株,抖去泥沙,曬至五成干時,截去地上部分及須根,再曬至足干即成。

    性味

    苦,微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用于跌打損傷,骨折,腰部扭傷。

    用法用量

    1~2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獨一味拼音注音Dú Yí Wèi出處

    《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唇形種植物獨一味根莖全草。9~10月采,拔取全株,去凈泥土,截去葉及須根,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高山強度風化的碎石灘中或高山草地。分布西藏、四川、甘肅等高原地區(qū)。產(chǎn)四川。

    原形態(tài)

    多年生矮小草本。根及根莖直立,較粗,橫徑可達2厘米左右,表面有棱起皺紋。無莖。單葉基生,4枚,輻狀兩兩相對,平展;菱狀圓形或腎形,質(zhì)厚,徑6~12厘米,邊緣具圓齒,下面網(wǎng)脈多凹陷,密被絨毛;葉柄寬。輪傘花序組成頭狀或短穗狀,長3.5~7厘米;苞片絲狀,先端針形;花萼紫綠色,漏斗狀,長約8毫米,疏被粗硬毛,具短裂齒,齒端刺狀;花冠小,淡紅紫色,唇形,上唇盔被短毛;雄蕊4;花柱著生于子房基底,頂端2裂。小堅果卵圓形?;ㄆ?~7月。

    性狀

    干燥根長約7~15厘米,粗約1~2厘米。表面枯黃色至黃褐色,根莖剮、或無,全體扭曲而粗糙,有縱紋,尾端細小,少有2~3分枝,多已斷碎。質(zhì)堅硬,干枯,斷面木質(zhì)部多已腐朽,呈烏褐色。外圍肉質(zhì)暗淡,無光澤。氣腥臭,味苦,入口久則有麻痹感。以根條粗壯、勻凈者佳。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

    性味

    苦,微寒。

    ①《四川中藥志》:"苦,微寒,有小毒。"

    ②《青藏高原藥物圖鑒》:"苦,溫。"

    注意

    《四川中藥志》:"無瘀滯及孕婦勿服。"

    功能主治

    活血,行瘀,消腫,止血。治跌傷筋骨,閃腰挫氣,關(guān)節(jié)積黃水。

    ①《四川中藥志》:"活血行瘀,止痛,行氣,消腫,續(xù)筋接骨。治跌傷筋骨及閃腰挫氣等癥。"

    ②《青藏高原藥物圖鑒》:"補髓,止血。治浮腫后流黃水,關(guān)節(jié)積黃水,骨松質(zhì)發(fā)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浸酒或入散劑,1~2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獨一味拼音注音Dú Yí Wèi別名

    巴拉努努、吉布孜、麥朵昌巴、哈努巴拉、札江溫保、哈吾巴拉、達干木、達折合巴、野秦艽、大巴、打布巴

    英文名Common Lamiophlomis, Root of Common Lamiophlomis出處

    出自《四川中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獨一味的根及根莖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miophlomis rotata (Benth.) Kudo.

    采收和儲藏:9-10月采,拔取全株,去凈泥土,截去葉及須根,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700-4500m的高原或高山上強度風化的碎石灘中或石質(zhì)山草甸、河灘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無莖矮小草本。根及根莖圓柱狀,強直,直徑可達2cm。葉于基部叢生,常4枚,呈輻射狀平展,圓形或腎形,質(zhì)厚,長6-13cm,寬6-12cm,邊緣具圓齒,上面密被白色疏柔毛,下面網(wǎng)脈多凹陷,密被絨毛。輪傘花序組成頭狀或短穗狀,長3.5-7cm;苞片絲狀,先端針形;花萼紫綠色,漏斗狀,長約8mm,被粗硬毛,具短裂齒,齒端刺狀;花冠唇形,淡紫紅色,上唇近圓形,邊緣具齒牙,自內(nèi)面密被柔毛,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外被微柔毛,內(nèi)面在中裂片中部被毛;雄蕊4;前對稍長,花藥2室,室匯合,極叉開;花柱先端2淺裂。小堅果倒卵狀三棱形,包被于突萼內(nèi)?;ㄆ?-7月,果期8-9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呈圓錐形,長10-15cm,直徑7-16mm,表面棕黃色,具淺槽、棱及皺紋;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邊緣淺棕色,內(nèi)環(huán)黃白色,中心枯朽。莖呈方柱形,表面粗糙,被毛。葉暗綠色或褐綠色,多皺縮。完整者展平后呈鞭形、扇形、腎形或三角形,長5-12cm,寬6-15cm,先端圓,邊緣有鈍齒,兩面均有毛。輪傘花序,花序軸密生短柔毛;花冠二唇形,紫色,多已脫落;宿萼聚集,表面觀呈蜂窩狀,萼齒5,外被疏剛毛,齒端具刺尖。氣微香,味微甜,后微澀。

    顯微鑒別 葉橫切面:上、下表皮細胞1列,外被角質(zhì)層,有非腺毛和遙毛;腺毛頭部8細胞,柄單細胞。氣孔下陷,柵欄組織2列細胞,海綿組織中有草酸鈣小針晶和小方晶。主脈明顯向下凸出,上面微凹,維管束外韌型。主脈上、下表皮內(nèi)側(cè)有厚角細胞1-2列。

    粉末特征:棕褐色。①葉表皮碎片有眾多非腺毛,2-3細胞,壁較厚,具疣狀突起;偶見腺毛,頭部多細胞,柄單細胞。②葉肉細胞不規(guī)則形,含草酸鈣針晶,長7-10cm,小方晶稀少。③氣孔不定式、不等式或直軸式。④纖維長梭形,壁孔橫裂。⑤花粉粒類圓形,淺棕色,表面光滑,具3孔溝。

    化學成分

    葉含木犀草素(luteolin),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side),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素-3-O-阿拉伯糖甙(quercetin-3O-glucoside),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素-3-O-阿拉伯糖甙(quercetin-3-O-arabinoside),芹菜素-7-O-新陳皮甙(api-genin-7-O-neohesperidoside)[1]。

    根含1-羥基-2,3,5-三甲氧基呫噸酮(1-hydroxy-2,3,5-trimethoxyxantho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棕櫚酸(palmitic acid)[1],獨一味素(lamiophlomiol)A、B[2]、C[3]等。

    地上部分含山梔甙甲酯(shanzhiside methyl ester),8-O-乙?;綏d甙甲酯(8-O-acetylshanzhiside methyl ester),胡麻屬甙(sesamoside)[4]。

    藥理作用

    1.對免疫功能的作用 獨一味皂甙500mg/(kg·d)、獨一味醇提物以300mg/(kg,d)或150mg-(kg,)給荷瘤小鼠腹腔注射,連續(xù)10d,對移植性腫瘤EC有顯著抑制作用,皂甙對Hep實體瘤析也有顯著抑制作用。同樣劑量的皂甙給S180肉瘤小鼠連續(xù)用藥12d,也有一定療效。皂甙還可使荷瘤小鼠脾甙50mg/(kg,d)、100mg/(kg,d),連續(xù)5d給動物腹腔注射,均顯著提高巨噬細胞吞噬率及指數(shù)、E-玫瑰花結(jié)形成率及酯酶染色陽性率,表明獨一味有顯著提高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細胞免疫的作用[2]。

    2.鎮(zhèn)痛作用 獨一味浸膏10%以0.28ml/10g、0.14ml/10g給小鼠灌胃,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持續(xù)時間約2h。浸膏還可顯著抑制小鼠醋酸性扭體反應(yīng),0.19-3.0g/kg的鎮(zhèn)痛作用與0.23g/kg阿司匹林作用相當[2]。

    3.止血作用 小鼠尾靜脈止血實驗中,10%、5%浸膏各0.14ml/10g給小鼠薄胃,有顯著止血作用。獨一味對大鼠肝臟切割性創(chuàng)口有局部止血作用[2]。

    4.抗菌作用 獨一味浸膏在濾紙片法中對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和產(chǎn)氣桿菌有抑菌作用。獨一味葉皂甙對痢疾桿菌、綠膿桿菌、產(chǎn)氣桿菌、枯草桿菌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均有顯著抑菌作用[2]。

    5.毒性 小鼠一次口服獨一味浸膏的LD50為13.5g/kg。浸膏1.5g/kg給麻醉家兔腸內(nèi)注入,無中毒表現(xiàn)。浸膏以0.1g/kg、0.5g/kg給犬灌服,連續(xù)21d,對動物活動、一般狀態(tài)、血象、肝及腎功能無明顯影響。病理組織切片各臟器大部分未見異常,偶見血管擴張充血和肝組織壞死[2]。

    鑒別

    理化鑒別 (1)本品粉末置紫外光燈下,顯黃色熒光。

    (2)取本品粗粉5g,加乙醇40ml,加熱回流1h,濾過,濾液置水浴上蒸干,加5%鹽酸15ml,攪溶,濾過,濾液供以下試驗:①取濾液6ml,分置3支試管內(nèi),分別加入硅鎢酸、碘化汞鉀及改良碘化鉍鉀試劑,分別出一白色、橙黃色絮狀物混濁及沉淀。(檢查生物堿類)②取濾液4ml,用氨水調(diào)至堿性,用氯仿10ml,3次提取,提取液合并,深縮至0.5ml。取0.1ml滴于濾紙上,噴改良碘化鉍鉀試齊,濾紙顯紅色斑點。(檢查生物堿類)

    性味

    味甘;苦;性平

    注意

    《四川中藥志》:無瘀滯及孕婦勿服。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主跌打;筋骨疼痛;關(guān)節(jié)腫痛;痛經(jīng);崩漏

    用法用量

    內(nèi)服:浸酒或作散劑,3-6g。

    各家論述

    1.《四川中藥志》:活血行瘀,止痛,行氣,消腫,續(xù)筋接骨。治跌傷筋骨及閃腰挫氣等癥。

    2.《青藏高原藥物圖鑒》:補髓,止血。治浮腫后流黃水,關(guān)節(jié)積黃水,骨松質(zhì)發(fā)炎。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Guǒ Shù Pí出處《滇南本草圖說》來源為銀杏科植物銀杏的樹皮?;瘜W成分含鞣質(zhì)。內(nèi)皮含莽草酸。木質(zhì)部分含纖維素41%,半纖維素26%,木質(zhì)素33%,葡萄糖甘露聚糖(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聚糖),阿拉伯糖-4-o-甲基葡萄糖醛......
  • 《中藥大辭典》:白果根拼音注音Bái Guǒ Gēn出處《重慶草藥》來源為銀杏種植物銀杏的根或根皮。9~10月采。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果“條?;瘜W成分根皮含白果苦內(nèi)酯C、M、A、B。性味味甘,性溫平,無毒。注意寒盛未解,勿用。功能主治益氣補......
  • 拼音注音Bái Guǒ Hú Jì Shēnɡ別名歐寄生來源藥材基源:為桑寄生科植物卵葉槲寄生的帶葉莖枝。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scum album L.var.meridianum Danser[V.albumL.subsp.merid......
  • 別名硬根紫草來源紫草科白果紫草Lithospermum officinale L.,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新疆?;瘜W成分根含紫草色素。功能主治外用治關(guān)節(jié)炎。用法用量全草適量,煎水外洗。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槍桿拼音注音Bái Qiānɡ Gǎn別名根根藥、對節(jié)木、狗骨頭樹來源木犀科白蠟樹屬植物白槍桿Fraxinus malacophylla Hemsl.,以根入藥。秋冬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苦、澀,寒。功能主治清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