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凡人之所苦謂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謂之因。如同一身熱也,有風(fēng)、有寒、有痰、有食、有陰虛火升,有郁怒,憂思、勞怯、蟲病,此謂之因。知其因則不得專以寒涼治熱病矣。蓋熱同而所以致熱者不同,則藥亦迥異。凡病之因不同,而治各別者盡然,則一病而治法多端矣。
而病又非止一癥,必有兼癥焉。如身熱而腹痛,則腹又為一癥,而腹痛之因,又復(fù)不同,有與身熱相合者,有與身熱各別者。如感寒而身熱,其腹亦因寒而痛,此相合者也。如身熱為寒,其腹痛又為傷食,則各別者也。又必審其食為何食,則以何藥消之。其立方之法,必切中二者之病源而后定方,則一藥而兩病俱安矣。若不問其本病之所因,及兼病之何因,而徒曰某病以某方治之,其偶中者,則投之或愈;再以治他人,則不但不愈而反增病,必自疑曰何以治彼效而治此不效?并前此之何以愈?亦不知之,則幸中者甚少,而誤治者甚多!終身治病,而終身不悟,歷癥愈多而愈惑矣。
《脾胃論》(公元 1249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三卷。依據(jù)臨床實(shí)踐,結(jié)合醫(yī)學(xué)理論,認(rèn)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dòng)中最為 重要,提出“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凡人之所苦謂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謂之因。如同一身熱也,有風(fēng)、有寒、有痰、有食、有陰虛火升,有郁怒,憂思、勞怯、蟲病,此謂之因。知其因則不得專以寒涼治熱病矣。蓋熱同而所以致熱者不同,則藥亦迥異。凡病之因不同,而治各別者盡然,則一病而治法多端矣。
而病又非止一癥,必有兼癥焉。如身熱而腹痛,則腹又為一癥,而腹痛之因,又復(fù)不同,有與身熱相合者,有與身熱各別者。如感寒而身熱,其腹亦因寒而痛,此相合者也。如身熱為寒,其腹痛又為傷食,則各別者也。又必審其食為何食,則以何藥消之。其立方之法,必切中二者之病源而后定方,則一藥而兩病俱安矣。若不問其本病之所因,及兼病之何因,而徒曰某病以某方治之,其偶中者,則投之或愈;再以治他人,則不但不愈而反增病,必自疑曰何以治彼效而治此不效?并前此之何以愈?亦不知之,則幸中者甚少,而誤治者甚多!終身治病,而終身不悟,歷癥愈多而愈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