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正傳》 嘈雜噯氣

    作者: 虞傳

    《內經》曰;胃為水谷之海,無物不受。若夫濕面魚腥,水果生冷,以及烹飪調和,粘滑難化等物,恣食無節(jié),朝傷暮損,而成清痰稠飲,滯于中宮。故謂嘈雜噯氣,吞酸痞滿,甚則為翻胃膈噎,即此之由也。夫嘈雜之為證也,似饑不饑,似痛不痛,而有懊 不自寧之狀者是也。其證或兼噯氣,或兼痞滿,或兼惡心,漸至胃脘作痛,乃痰火之為患也。

    治法以南星、半夏、橘紅之類,以消其痰。芩、連、梔子、石膏、知母之類,以降其火。蒼術、白術、芍藥之類,以健脾行濕,壯其本元。又當忌口節(jié)欲,無有不安者也。

    脈法

    右寸關脈緊而滑。兩寸弦滑,胸中有留飲。寸脈橫者,膈上有橫積也。

    右關弦急甚者,木乘土位,欲作胃反,難治。

    方法

    丹溪曰∶此為食郁有熱,炒梔子、姜炒黃連,乃必用之藥也。

    肥人宜二陳湯,少加撫芎、蒼術、白術、梔子。

    若濕痰氣滯,不喜食,用三補丸加蒼術,倍香附。大抵嘈雜是痰因火動,令人心嘈,似饑非饑,有積有熱也,治痰為先,宜用山梔、姜汁炒黃連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臣,熱多加青黛。(若食郁有熱,梔子與姜炒黃連不可無。)

    蔣氏子心嘈索食,以白術、黃連、陳皮為丸,白湯下七、八十丸,數(shù)服而止。

    嘈雜眩遠,是火動其痰,二陳加梔子、芩、連之類。

    噯氣,胃中有火有痰,用南星、半夏、軟石膏、香附作丸,或煎服之。蓋胃中有郁火,膈上有稠痰也。

    噫氣吞酸,此系食郁有熱,火氣沖上,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

    (以上丹溪方法凡八條)

    三圣丸治嘈雜神效。

    白術(四兩) 黃連(五錢) 橘紅(一兩)

    上為細末,神曲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津唾下,或姜湯下。

    術連丸治嘈雜。

    白術(四兩) 黃連(四錢五分)

    上為細末,神曲糊丸,如黍米大,津唾送下。

    軟石膏丸治嘈雜噯氣。

    南星(泡制) 半夏(泡洗) 軟石膏( ) 香附(童便浸透) 梔子(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粥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下。

    曲術丸治中脘有飲則嘈,宿食則酸。(方見吞酸門。)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