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心理學》 專欄11-1 收集個案史的晤談提綱(以咨詢?yōu)槔?/h1>

    1.一般資料 姓名、性別、職業(yè)、收入(個人的或家庭的)、婚姻、住址、出生地點和日期、文化程度;

    2.尋找?guī)椭睦碛桑?/p>

    3.近期情境 包住所、主要環(huán)境、每日活動、近幾個月來生活改變的次數(shù)和性質;

    4.家庭情況 包括對父母、同胞以及其他有意義的人員的描述;

    5.早期回憶 能記憶清楚的最早發(fā)生的事件及其背景;

    6.出生和發(fā)展 開始走路和說話的年齡,與其他兒童相比較有何問題及其原因;

    7.健康情況 童年和以后的疾病和外傷,現(xiàn)在的情況 、常用藥物、吸煙或飲酒,自己的身體與他人比較覺得如何,飲食和鍛煉的習慣等;

    8.教育和訓練 特別喜愛的科目和成績、課外活動、感到困難和引以自豪的項目;

    9.工作記錄 改換職業(yè)的原因、對工作的態(tài)度;

    10.消遣、興趣和娛樂 包括自愿的義務工作,閱讀物等;

    11.性發(fā)展 最早的認識、婚后性生活有無困難、何種困難;

    12.婚姻和家庭 主要事件,帶來了什么結果,現(xiàn)在家庭與原來的比較;

    13.社會支持、溝通網絡以及社會興趣 常與之談心的人、可給自己各種幫助的人、互相交往的頻度的深度、為他人作貢獻的愿望、對社會的興趣;

    14.自我描述長處、弱點、想象的能力、創(chuàng)造性、價值觀和理想等;

    15.生活的選擇和轉折點,對一些重要抉擇和改變的描述;

    16.個人目標和對未看法,希望未來5年、10年以后要發(fā)生的是什么?為什么希望發(fā)生這些事及其實現(xiàn)的可能性;

    17.其它補充材料。

    有些事實需要家屬以及其它有關人員證實,而不能偏信一方。在收集兒童的個案史時難度更大,需要更加耐心和補充更多的材料。

    為了使晤談有效,通常參照已備的標準提綱進行。

    (四)精神狀況檢查時的晤談

    一個好的精神狀況檢查,應該包括觀察、晤談和心理測驗的材料。其內容如下:

    1.儀表和行為 對病人一眼看去的感覺、整潔度、衣著與身份相稱否?與時令適宜否?身體有無殘疾、交談時的動作、有何奇異行為;有無重復的神經質動作、姿勢如何?是否避免目光接觸?動作是否遲緩或無休止?

    2.言語和溝通過程 言語流暢否?是很快節(jié)制,或只聽?有無口吃?有無俚語(或行話),什么內容?言語過多或過少?有無觀念飄忽、聯(lián)想松弛、在某一內容發(fā)生阻斷?連貫否、中肯否?有無句法或用詞不當?能否運用非言語的溝通方式如微笑、皺眉、手勢、姿勢等來表達感情?有無談話內容與所用聲調不一致的情況?與人溝通的興趣如何?

    3.思想內容 自發(fā)談論的主題是什么?有無反復的主訴,持續(xù)的主題或問題?有無妄想、幻覺、恐怖、強迫觀念或行為的證據、有無觀念分散;

    4.感覺和認識功能 感覺(聽、視、觸等)有無損害?能否集中注意于當前的任務?對時間、空間的定向力如何?他的瞬時記憶、近記憶和遠記憶如何(如告以一詞或一句,10分鐘后看他能否回憶?能否回憶昨天做的事、以往的重大事件,如結婚年月,等等)?他掌握的語詞和概念與他的職業(yè)和教育背景是否相稱?能不能做簡單的心算、閱讀和書寫?

    5.情緒 在面談時一般心境如何(憂愁、欣快、淡漠、發(fā)怒、激動、不穩(wěn)、焦急)?對檢查的反應是平淡的、冷淡的還是友好的?是否在談到某人時有情緒反應?對他自己的心境或情感是怎樣描述的?自我報告與觀察的表情是否一致?

    6.洞悉和判斷 知不知道來醫(yī)院的原因?他的認識與實際是否相符?對其行為和情感是否有所認識?對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有無了解?如果有,是否符合實際?他解決生活問題的方式如何?――是沖動的、獨立的、回答性的,還是嘗試錯誤法?對忠告和幫助是否用得合適?對改善他的情境關心到何種程度?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