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求真》 瀉濕

    作者: 黃宮繡

    瀉濕與不同。者。受濕無多。止用甘平輕淡。使水緩滲。如水入土。逐步滲泄。漸漬不驟。瀉濕者。受濕既多。其藥既須甘淡以利。又須咸寒以瀉。則濕始從熱解。故曰瀉濕。然瀉亦須分其臟腑。如濕在肺不泄。宜用薏苡仁黑牽牛車前子黃芩白薇之類。但薏苡仁則治水腫濕痹。疝氣熱淋。黑牽牛則治香港腳腫滿。大小便秘。黃芩則治癃閉腸 。寒熱往來。車前子則治肝肺濕熱以導(dǎo)膀胱水邪。白薇則治淋痹酸痛。身熱肢滿之為異耳!如濕在于脾胃不瀉。宜用木瓜白蘚皮蚯蚓白礬寒水石之類。但木瓜則治霍亂泄瀉轉(zhuǎn)筋。濕熱不調(diào)。白蘚皮則治關(guān)竅閉塞。溺閉陰腫。蚯蚓則治伏熱鬼疰。備極熱毒。白礬則能酸收涌吐。逐熱去沫。寒水石則能解熱利水之有別耳。如濕在于脾胃不清。宜用扁蓄茵陳苦參刺 皮之類。但扁蓄苦參則除濕熱殺蟲。茵陳則除濕熱在胃發(fā)黃。刺 皮則治噎膈反胃之不同耳。如濕在心不化。宜用燈草木通黃連連翹珍珠苦楝子之類。但燈草則治五淋伏熱。黃連則治實熱濕蒸。木通則治心熱水閉。連翹則治癰毒淋結(jié)。珍珠則治神氣浮游。水脹不消。苦楝子則治熱郁狂燥。疝瘕蠱毒之有分耳。若在小腸濕閉而見淋閉莖痛。則有海金沙以除之。溺閉腹腫。則有赤小豆以利之。娠妊水腫。則有赤茯苓以導(dǎo)之。膀胱濕閉而見水腫風(fēng)腫。則有防己以泄之。暑濕內(nèi)閉。則有豬苓以宣之。小便頻數(shù)。則有地膚子以開之。水蓄煩渴。則有澤瀉以治之。實熱熾甚。則有黃柏以瀉之。暑熱濕利。則有滑石以分之。他如腎有邪濕癥見血瘀溺閉。則有宜于琥珀海石矣。癥見水氣浮腫。則有宜于海蛤矣。癥見痔漏淋渴。則有宜于文蛤矣!而寒水石苦參之能入腎除濕。又自可見。肝有邪濕。癥見驚癇疫瘧。則有宜于龍膽矣!癥見風(fēng)濕內(nèi)乘。小便痛閉。則有宜于萆 矣!而連翹珍珠琥珀之能入肝除濕。又自可推。凡此皆屬之劑也。至于水勢澎湃。盈科溢川。則又另有法在。似不必于此瑣贅云。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 作者:
    李用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