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丁香四錢(不見火),陳皮(去白)二兩,甘草、訶子(炮.去核)、青皮(去白),各一兩。
上為細末。
治小兒脾胃虛弱,腹痛泄痢,不思乳食,嘔吐不止,困乏神懶,心脅膨脹,顏色青黃,懨懨不醒。
每服一大錢,水七分盞,煎至五、六分,食前進,量大小加減與服。此藥極有神效,不可盡述。
補脾散(《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陳皮(去白)30克 丁香6克(一方用木香)訶子(炮,去核)青皮(去白)甘草(炙)各15克
溫中理氣,健脾止瀉。治脾胃虛弱,腹痛泄痢,不思乳食,神倦面黃,疳積腹大身瘦。
上藥為末,三歲兒服4.5克,用水80毫升,煎至24毫升,空腹時服。
益黃散,出自宋·《小兒藥證直訣》。本方又名“補脾散”。
陳皮一兩(30克),丁香二錢(6克)(一方用木香),訶子、青皮、甘草各五錢(各15克)。
研細末,每服4.5克,亦可水煎服,按原方比例酌定。
溫中止瀉,理氣和中。
主治脾胃虛寒,癥見腹痛腹脹,嘔吐瀉利,不思乳食,小兒疳積,神卷面黃,腹大身瘦,苔白膩,脈沉細。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小兒腹瀉、厭食癥、反復呼吸道感染等病癥。
1.小兒腹瀉:錢氏益黃散加減治療嬰幼兒泄瀉117例,以大便性狀改善情況作為療效判定標準。結果:117例中3日內止瀉42例;3~5日內止瀉42例;5~10日內止瀉24例;未來復診5例;無效4例。治愈108例,治愈率92%,平均療程5.3日。(《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2.厭食癥:益黃散加減治療小兒厭食癥患者,療程2周以上。根據納食改善情況作為療效評定標準。結果:顯效29例,有效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0.0%。(《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14年第4期)
3.反復呼吸道感染:益黃散敷臍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34例,療程3個月,與口服細菌溶解產物(泛福舒)治療34例對照,以肺氣虛、脾氣虛的主癥分級及1年內呼吸道感染次數擬定療效標準。結果:益黃散敷臍能明顯減少患兒的小兒呼吸道感染發(fā)作次數,提高患兒腸道B/E比值,有效緩解患兒厭食、面色不華及睡眠不寧等臨床伴隨癥狀。(《新中醫(yī)》2011年第8期)
本方用丁香益火燠土,溫脾和胃;陳皮苦溫燥濕,香能快脾;青皮理氣疏肝,消積化滯;訶子澀腸止瀉。本方合溫散寒邪、健運中州、固澀滑泄三法于一方。臨床常用于小兒脾胃虛弱及疳積,以腹痛、吐瀉、不思乳食為辨證要點。急性熱證下利,不宜用本方。如虛寒較甚,加炮姜、肉桂;腹瀉較甚,加白術、茯苓、薏米仁、扁豆;食積停滯,加三仙、雞內金;嘔吐加半夏、生姜。
臨床報道也見于治療消化不良、賁門失弛緩癥、中毒性腸麻痹、腹型癲癇、小兒麻痹等證屬脾胃虛弱的病癥。
益黃散內用青陳,訶子丁香炙草倫,脾土虛衰成泄瀉,和脾調氣效堪珍。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丁香四錢(不見火),陳皮(去白)二兩,甘草、訶子(炮.去核)、青皮(去白),各一兩。
炮制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小兒脾胃虛弱,腹痛泄痢,不思乳食,嘔吐不止,困乏神懶,心脅膨脹,顏色青黃,懨懨不醒。
用法用量每服一大錢,水七分盞,煎至五、六分,食前進,量大小加減與服。此藥極有神效,不可盡述。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小兒藥證直訣》卷下:益黃散別名補脾散(《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處方陳皮(去白)30克 丁香6克(一方用木香)訶子(炮,去核)青皮(去白)甘草(炙)各15克
功能主治溫中理氣,健脾止瀉。治脾胃虛弱,腹痛泄痢,不思乳食,神倦面黃,疳積腹大身瘦。
用法用量上藥為末,三歲兒服4.5克,用水80毫升,煎至24毫升,空腹時服。
摘錄《小兒藥證直訣》卷下宋·《小兒藥證直訣》:益黃散出處益黃散,出自宋·《小兒藥證直訣》。本方又名“補脾散”。
組成陳皮一兩(30克),丁香二錢(6克)(一方用木香),訶子、青皮、甘草各五錢(各15克)。
用法研細末,每服4.5克,亦可水煎服,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溫中止瀉,理氣和中。
主治主治脾胃虛寒,癥見腹痛腹脹,嘔吐瀉利,不思乳食,小兒疳積,神卷面黃,腹大身瘦,苔白膩,脈沉細。
臨床應用臨床主要用于治療小兒腹瀉、厭食癥、反復呼吸道感染等病癥。
1.小兒腹瀉:錢氏益黃散加減治療嬰幼兒泄瀉117例,以大便性狀改善情況作為療效判定標準。結果:117例中3日內止瀉42例;3~5日內止瀉42例;5~10日內止瀉24例;未來復診5例;無效4例。治愈108例,治愈率92%,平均療程5.3日。(《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2.厭食癥:益黃散加減治療小兒厭食癥患者,療程2周以上。根據納食改善情況作為療效評定標準。結果:顯效29例,有效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0.0%。(《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14年第4期)
3.反復呼吸道感染:益黃散敷臍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34例,療程3個月,與口服細菌溶解產物(泛福舒)治療34例對照,以肺氣虛、脾氣虛的主癥分級及1年內呼吸道感染次數擬定療效標準。結果:益黃散敷臍能明顯減少患兒的小兒呼吸道感染發(fā)作次數,提高患兒腸道B/E比值,有效緩解患兒厭食、面色不華及睡眠不寧等臨床伴隨癥狀。(《新中醫(yī)》2011年第8期)
方解本方用丁香益火燠土,溫脾和胃;陳皮苦溫燥濕,香能快脾;青皮理氣疏肝,消積化滯;訶子澀腸止瀉。本方合溫散寒邪、健運中州、固澀滑泄三法于一方。臨床常用于小兒脾胃虛弱及疳積,以腹痛、吐瀉、不思乳食為辨證要點。急性熱證下利,不宜用本方。如虛寒較甚,加炮姜、肉桂;腹瀉較甚,加白術、茯苓、薏米仁、扁豆;食積停滯,加三仙、雞內金;嘔吐加半夏、生姜。
現代研究臨床報道也見于治療消化不良、賁門失弛緩癥、中毒性腸麻痹、腹型癲癇、小兒麻痹等證屬脾胃虛弱的病癥。
方歌益黃散內用青陳,訶子丁香炙草倫,脾土虛衰成泄瀉,和脾調氣效堪珍。
摘錄宋·《小兒藥證直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