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書云∶大腹屬太陰,當臍屬少陰,小腹屬厥陰。傷寒傳至厥陰,少腹痛甚,此熱邪也,宜下之。若熱結(jié)在里,蓄血下焦,亦宜下之。若直中厥陰,小腹冷痛,則為寒邪,宜溫下。
治法已詳本門。尋常少腹痛,多屬疝瘕,奔豚之類。書云∶男子外結(jié)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古人更有 癖、 瘕之名。皆一類也。 如弓弦,筋扛起也,癖者、隱辟,沉附著骨也。 則有塊可征,猶積也,多屬于血。瘕者,假也,忽聚而忽散,氣為之也。奔豚者如江豚之上竄,冷氣上沖也。其 瘕之氣,聚于小腸,則曰小腸氣,聚于膀胱,則曰膀胱氣也。小腸氣,失氣則快。膀胱氣,少腹熱,若沃以湯,澀于小便也,凡治少腹痛,當用墜降之藥,其行氣皆當用核,乃能宣達病所,以取效也。橘核丸,奔豚丸并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