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痰飲小議

    王金亮 侯紅霞 山西省平遙縣中醫(yī)院

    古代醫(yī)家對痰飲多有論述,《內經》有“水飲”、“溢飲”、“積飲”之說,《脈經》、《千金翼方》稱痰飲為“淡飲”?!督饏T要略》首見“痰飲”之名,然未對其作明顯區(qū)分。《仁齋直指方論》“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之論提出了痰飲之別。明代張景岳又指出:“痰之與飲,雖曰同類,而實有不同也,飲清澈,而痰稠濁?!薄夺t(yī)宗金鑒》說:“陰盛為陰,陽盛為痰”,進一步明確了“痰與飲”的本質區(qū)別。尤在涇言:“谷入而胃不能散其精,則化而為痰,水入而脾不能輸其氣,則凝而為飲,其平素飲食所化之津液,凝而不布則為痰飲。”從來源上說明了痰與飲的區(qū)別。

    《金匱要略》按發(fā)病部位的不同,將痰飲分為四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漉漉有聲,謂之痰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帮嬎餍?,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謂之溢飲”,“飲后水留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朱丹溪說:“痰之為物,流動不測,故為其害,上至巔頂,下至涌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臟六腑皆有。”故醫(yī)家有“痰為百病之母”之論,又有“奇病異病多屬痰”之說。

    在治療上,中醫(yī)始終認為“飲為陰邪,系水液之屬,水得寒則聚,得溫則行?!惫手倬爸翁碉嬃⒎ā爱斠詼厮幒椭?,或“溫陽利小便”。脾胃居于中焦是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古有“脾為生痰之源”之說,故健脾去濕也是治痰飲之大法。古人云:“人身無倒上之痰,天下無逆流之水,治痰者不治痰而重在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順矣?!惫手翁碉嬛?、清、化、消、滌、逐等法皆可靈活運用,常用方如苓桂術甘湯、二陳湯、六君子湯,甚則礞石滾痰丸。

更多中藥材
  • 呂波 黑龍江省中醫(yī)研究院張某,男,47歲。陰囊潮濕反復數(shù)年,春夏較重,秋冬較輕,內褲每日一換,但陰囊潮濕依舊,食納不佳,體胖腹大,平素喜飲酒,舌體胖大,苔黃白,舌根膩,脈滑。中醫(yī)辨證:濕熱下注。處方:萆薢20克,黃柏15克,蒼術15克,石菖......
  • 毛進軍 河南省駐馬店市第四人民醫(yī)院中醫(yī)自古流傳一句話:“中醫(yī)的不傳之秘在于藥量”,就是說中醫(yī)治病,在辨證準確的前提下,必須藥量輕重適宜,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筆者認為,這里所說的“藥量”,不僅僅是指方劑中藥物的劑量,更重要的是指藥量間的配伍比......
  • 李軍 四川省巴中市中醫(yī)院痤瘡,俗稱青春痘、粉刺、暗瘡,是青春期常見的皮膚病,痤瘡是一種發(fā)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膚病。中醫(yī)學稱之為“粉刺”、“面粉渣”、“酒刺”、“風刺”等,并認為素體陽熱偏盛是痤瘡發(fā)病的根本;飲食不節(jié),外邪侵襲是致病的條件;......
  • 劉某,女,53歲,2010年10月24日就診。患者既往有支氣管哮喘病史30余年,兩日前因接觸油漆,出現(xiàn)氣緊喘息,自行吸入布地奈德和沙丁胺醇后,未見明顯緩解,遂到門診就診。刻診見患者氣促,呼吸困難,面色發(fā)紺,喉間痰鳴,訴夜間喘息不得平臥,咯白......
  • 孫亞威 江蘇省新沂市中醫(yī)院喬某,女,1歲,2011年8月15日初診?;純焊篂a5天,一日4~5次,大便酸臭如敗卵。夾有奶瓣,含少量黏液,神疲,伴嘔吐,食欲不振,哺乳后即瀉。筆者采用“高氏揉捏法”治療一次瀉止,鞏固3次而愈。具體操作如下:揉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