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枳椇木皮

    《中藥大辭典》:枳椇木皮拼音注音Zhǐ Jǔ Mù Pí出處

    《唐本草》

    來源

    為鼠李科植物枳椇樹皮。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枳椇子"條。

    性味

    《綱目》:"甘,溫,無毒。"

    功能主治

    ①《唐本草》:"主五痔,和五臟。"

    ②《陜西中草藥》:"能活血舒筋,治食積,解鐵棒錘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枳椇木皮拼音注音Zhǐ Jǔ Mù Pí別名

    拐棗樹皮。

    英文名Bark of Japanese Raisin Tree出處

    出自《唐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鼠李科植物北枳椇Hovenia dulcis Thunnb.枳椇Hovenia acerba Lindl.和毛果枳椇Hovenia trichocarpa Chun et Tsiang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Hovenia dulcis Thunb.[H.dulcis Thunb.var.glabra Makino]2.Hovenia acerba Lindl.[H.dulcis auct.non Thunb.]3.Hovenia trichocarpa Chun et Tsiang

    采收和儲藏:春季剝?nèi)淦?,曬干?/p>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200-1400m的次生林中或栽培。

    2.生于海拔2100m以下陽光充足的山坡、溝谷及路邊,也常栽培于庭園內(nèi)。

    3.生于海拔600-1300m的山地林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及臺灣。

    2.分布于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等地。

    3.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及貴州。

    原形態(tài)

    1.北枳椇 落葉灌木,高約10m。小枝紅褐色。葉互生,具長柄;葉片廣卵形,長8-15cm,寬6-10cm,先端尖或長尖,基部圓形或心形,邊緣具不整齊粗鋸齒,兩面均無毛;基出3脈,淡紅色。聚傘花序腋生或頂生,不對稱;花雜性,綠色,花梗長6cm,萼片5,近卵狀三角形;花瓣5,倒卵形,先端平截,中微凹,兩側(cè)卷起;雄花具雄蕊5,花絲細,有退化的子房;兩性花有雄蕊5,雌蕊1,子房3室,每室有1胚珠,花柱3淺裂。果實近球形,灰褐色,生于肥厚、扭曲、肉質(zhì)的花梗上,成熟后味甘可食。種子扁圓,紅褐色,有光澤?;ㄆ?-7月,果期8-10月。

    2.枳椇 落葉喬木,高達10m。樹皮灰褐色,淺縱裂,不剝落。小枝紅褐色,幼時被銹色細毛;冬芽卵圓形,芽鱗2,大而早落。葉互生;葉柄長2-5cm,紅褐色,具細腺點;葉片卵形或卵圓形,長8-16cm,寬6-11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心形,邊緣具細尖鋸齒,上面無毛,背面脈上及脈腋有細毛;三出脈,淡紅色,側(cè)脈3-5對。二歧式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對稱,總花梗長約6.5cm,小花梗長約3mm;花雜性,徑約7mm;萼片5,卵狀三角形;花瓣5,倒卵形,黃綠色;雄花有雄蕊5,中央有退化的雌蕊;兩性花具雄蕊5,子房上位,埋于花盤中,圓錐形,3室,每室具1胚珠,柱頭半裂或深裂。果實近球形,灰褐色,無毛,徑6-8mm;果柄肉質(zhì)肥大,扭曲,徑3-5mm,紅褐色,上具黃色皮孔,成熟后味甜可食。種子扁圓形,暗褐色,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9-10月。

    3.毛果枳椇 高大落葉喬木,高達18m。小枝褐色或黑紫色,無毛,有明顯的皮孔。葉紙質(zhì),長圓狀卵形或?qū)挋E圓形,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截形、近圓形或心形,葉下面密被黃褐色或黃灰色不脫落的絨毛。二歧式聚傘花序頂生或兼腋生,花黃綠色;花萼密被銹色柔毛,要片具明顯的網(wǎng)脈;花瓣卵圓狀匙形;花盤密被銹色長柔毛;花柱自基部3深裂。漿果狀核果球形,果序軸膨大,被銹色或棕色絨毛。種子黑色、黑紫色或棕色,近圓形,腹面中部有核,背面有時具乳頭狀突起?;ㄆ?-6月,果期8-10月。

    歸經(jīng)

    肝;脾;腎經(jīng)

    性味

    味苦;性溫

    功能主治

    活血;舒筋;消食;療痔。主盤脈拘攣;食積;痔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

    各家論述

    1.《唐本草》:主五痔,和五臟。

    2.《陜西中草藥》:能活血舒筋,治食積,解鐵捧錘毒。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Bāo Nán Shé Ténɡ Guǒ來源藥材基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刺南蛇藤Celastrus flagellaris Rupr.的果實。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lastrus flagellaris Rupr.采收和儲藏:秋后......
  • 拼音注音Cì Chá Měi Dēnɡ Mù別名皮胡椒。來源藥材基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廣西刺茶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ytenus variabilis(Loes.)C.Y.Cheng f.inermis C.Y.Cheng et W.L......
  • 拼音注音Cì Méi Guǒ別名薔薇果(東北)出處《黑龍江中藥》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果實。果實在將成熟時摘下,立刻曬干,干后除去花萼,或把新鮮果實切成兩半,除去果核,再行干燥。生境分布生于林緣開闊地及河岸邊,山坡灌叢間及雜林中。分布黑龍......
  • 拼音注音Cì Méi Guǒ Gēn別名野玫瑰根(《吉林醫(yī)藥資料》(1):32,1971)出處《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根。功能主治《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治經(jīng)血不止,刺莓果根六錢,水煎加雞蛋同服?!芭R床應用防治細......
  • 拼音注音Cì Bō別名潑盤、托盤(《救荒本草》),空腹蓮、空腹妙、飯包菠、雅早(《閩東本草》),飯消扭、地苗、田母,田角公(《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出處《閩東本草》來源為薔薇科植物蓬蘽的根或葉。春、夏之間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