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丹溪曰:“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①,諸病生焉”。大抵諸病中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故凡治病必以郁法參而治之。郁有六:氣、血、濕、熱、食、痰也。氣郁:胸脅痛、脈沉澀。血郁:四肢無力、能食、便紅、脈沉。濕郁:周身走痛,或關(guān)節(jié)痛,遇陰寒則發(fā),脈沉細(xì)緩。熱郁:瞀悶②,尿赤,脈沉而數(shù)。食郁;噯酸飽滿,不喜飲食,人迎脈平,氣口脈盛。痰郁:動則喘滿,寸口脈沉滑。治以六郁湯、越鞠丸主之。濕加白術(shù)、羌活。氣加木香、檳榔。食加山查、砂仁。血加桃仁、紅花。熱加柴胡、黃芩。痰加半夏、南星。
六郁湯
六郁香(附)蒼(術(shù))(神)曲,梔(子)(連)翹共(枳)殼陳(皮),(川)芎(黃)芩蘇梗(甘)草,郁結(jié)總能伸。
越鞠丸
越鞠丸開郁,香附并蒼術(shù),川芎梔子仁,神曲各等分。濕加白術(shù)、茯苓。熱加青黛。痰加南星、海石、瓜蔞。血加桃仁、紅花。食加山查、砂仁。氣加木香。
①怫:fu2(音拂)。怫郁:不高興,不痛快。
②瞀悶:心中悶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