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景岳曰∶呃逆癥,謂其呃之連聲,無(wú)不由于氣逆。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一曰寒呃,二曰熱呃,三曰虛脫之呃。寒呃者,頭痛,惡寒,發(fā)熱,脈緊,外寒可散。宜二陳湯倍加生姜、陳皮主之。腹痛,口中和,手足冷,脈微,內(nèi)寒可溫,以理中湯、四逆湯加丁香、砂仁主之,去其蔽抑之寒,而呃止矣。火呃者,口渴煩躁,三焦之火可清,以黃芩湯加半夏,竹葉石膏湯加姜汁主之。潮熱狂亂,腹?jié)M便硬,陽(yáng)明實(shí)火可下,以三承氣湯主之;火勢(shì)未甚者,只以安胃飲主之,去其沖上之火,火靜則氣自平而呃止矣。惟虛脫之呃,或以大病之后,或以虛羸之極,或以虛損誤攻而致呃逆者,當(dāng)察其中虛,速宜補(bǔ)脾,以六君子湯、理中湯加丁香、柿蒂、白豆蔻主之;察其陰虛,速宜補(bǔ)腎,以六味湯、八味湯加紫石英主之,歸氣飲最妙;虛甚者,必須大劑補(bǔ)元煎加丁香、白豆蔻主之。然實(shí)呃者,不難治。惟元?dú)鈹〗哒?,乃最危之候也。更有傷寒之呃者,仍?dāng)于傷寒門(mén)閱之。張石頑曰∶平人飲熱湯,及食椒姜即呃者,此胃中有寒痰死血也。死血用韭汁童便下越鞠丸。虛人用理中湯加蓬術(shù)、桃仁。痰加茯苓、半夏。呃逆皆是寒熱錯(cuò)亂,二氣相搏使然。故治亦多用寒熱相兼之劑,觀丁香柿蒂散,可以知其義矣。
丁香柿蒂散
治呃逆通劑。
丁香 柿蒂
等分為末,每服二錢(qián),開(kāi)水送下。
安胃散(景岳)
治胃火上沖,呃逆不止。
陳皮 山楂 麥芽(各五分) 木通 澤瀉 黃芩 石斛(各一錢(qián))
水煎,食遠(yuǎn)服。如胃火熱甚,加石膏
歸氣飲(景岳)
治氣不順,呃逆嘔吐,或寒中脾腎等癥。
熟地(三五錢(qián)) 茯苓 扁豆(各二錢(qián)) 干姜(炮) 丁香 陳皮(各一錢(qián)) 藿香(一錢(qián)五分) 炙草(八分)
水煎服。中氣寒甚,加制附子。肝腎寒者,加吳茱萸、肉桂,或加當(dāng)歸。
羌活附子湯
治胃冷呃逆。
附子 羌活 茴香(各一錢(qián)) 干姜(四分) 木香(二分)
為末,入鹽一撮,水煎。微溫服。
丁香煮散(與《局方》不同) 治胃反嘔逆,呃噦泄瀉。
丁香(三十七粒) 建蓮肉(去心,二七粒,上二味另煎,去滓) 生姜(七片) 黃秫米(半盞)
水一碗半,煮熟。去姜藥啜粥。
半夏生姜湯(方見(jiàn)《金匱》) 治呃逆欲死。
刀豆子散
治病后呃逆不止。
刀豆子燒存性。滾水調(diào)服二錢(qián),即止。
元紅散(各見(jiàn)《種福堂》)
治呃逆不止。
荔枝七個(gè),連皮燒存性,為末。百滾湯調(diào)服,立止。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shū)總目錄
《素問(wèn)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shuō)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zhǎng)沙藥解》《玉楸藥解》
北宋.王洙錄傳《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zhèn)?、中卷論雜病、下卷載其方、并療婦人。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mén)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景岳曰∶呃逆癥,謂其呃之連聲,無(wú)不由于氣逆。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一曰寒呃,二曰熱呃,三曰虛脫之呃。寒呃者,頭痛,惡寒,發(fā)熱,脈緊,外寒可散。宜二陳湯倍加生姜、陳皮主之。腹痛,口中和,手足冷,脈微,內(nèi)寒可溫,以理中湯、四逆湯加丁香、砂仁主之,去其蔽抑之寒,而呃止矣。火呃者,口渴煩躁,三焦之火可清,以黃芩湯加半夏,竹葉石膏湯加姜汁主之。潮熱狂亂,腹?jié)M便硬,陽(yáng)明實(shí)火可下,以三承氣湯主之;火勢(shì)未甚者,只以安胃飲主之,去其沖上之火,火靜則氣自平而呃止矣。惟虛脫之呃,或以大病之后,或以虛羸之極,或以虛損誤攻而致呃逆者,當(dāng)察其中虛,速宜補(bǔ)脾,以六君子湯、理中湯加丁香、柿蒂、白豆蔻主之;察其陰虛,速宜補(bǔ)腎,以六味湯、八味湯加紫石英主之,歸氣飲最妙;虛甚者,必須大劑補(bǔ)元煎加丁香、白豆蔻主之。然實(shí)呃者,不難治。惟元?dú)鈹〗哒?,乃最危之候也。更有傷寒之呃者,仍?dāng)于傷寒門(mén)閱之。張石頑曰∶平人飲熱湯,及食椒姜即呃者,此胃中有寒痰死血也。死血用韭汁童便下越鞠丸。虛人用理中湯加蓬術(shù)、桃仁。痰加茯苓、半夏。呃逆皆是寒熱錯(cuò)亂,二氣相搏使然。故治亦多用寒熱相兼之劑,觀丁香柿蒂散,可以知其義矣。
丁香柿蒂散
治呃逆通劑。
丁香 柿蒂
等分為末,每服二錢(qián),開(kāi)水送下。
安胃散(景岳)
治胃火上沖,呃逆不止。
陳皮 山楂 麥芽(各五分) 木通 澤瀉 黃芩 石斛(各一錢(qián))
水煎,食遠(yuǎn)服。如胃火熱甚,加石膏
歸氣飲(景岳)
治氣不順,呃逆嘔吐,或寒中脾腎等癥。
熟地(三五錢(qián)) 茯苓 扁豆(各二錢(qián)) 干姜(炮) 丁香 陳皮(各一錢(qián)) 藿香(一錢(qián)五分) 炙草(八分)
水煎服。中氣寒甚,加制附子。肝腎寒者,加吳茱萸、肉桂,或加當(dāng)歸。
羌活附子湯
治胃冷呃逆。
附子 羌活 茴香(各一錢(qián)) 干姜(四分) 木香(二分)
為末,入鹽一撮,水煎。微溫服。
丁香煮散(與《局方》不同) 治胃反嘔逆,呃噦泄瀉。
丁香(三十七粒) 建蓮肉(去心,二七粒,上二味另煎,去滓) 生姜(七片) 黃秫米(半盞)
水一碗半,煮熟。去姜藥啜粥。
半夏生姜湯(方見(jiàn)《金匱》) 治呃逆欲死。
刀豆子散
治病后呃逆不止。
刀豆子燒存性。滾水調(diào)服二錢(qián),即止。
元紅散(各見(jiàn)《種福堂》)
治呃逆不止。
荔枝七個(gè),連皮燒存性,為末。百滾湯調(diào)服,立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