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杉木油

    《中藥大辭典》:杉木油拼音注音Shā Mù Yóu出處

    《綱目拾遺》

    來源

    為杉科植物木材所瀝出的油脂。

    功能主治

    《綱目拾遺》:"治一切頑癬。先用穿山甲刮破,甩羊毛軟筆蘸油涂上,甚加疼痛,停半日再涂,癬自結(jié)痂而愈;如已破者,不必刮。"

    制法

    《經(jīng)驗(yàn)廣集》:"用紙糊碗面,以杉木屑堆碗上,取炭火放屑頂燒著,少時(shí)火將近紙,即用鐵箸抹去,燒數(shù)次,開碗看,即有油汁在碗內(nèi)。"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杉木油拼音注音Shā Mù Yóu別名

    杉樹油、杉木脂、杉樹脂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杉科植物杉的木材所瀝出的油脂。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Pinus lanceolata Lamb.]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可采制,取碗,先用繩把碗口扎成”十”字形,后于碗口處蓋以衛(wèi)生紙,上放杉木鋸末堆成塔狀,從尖端點(diǎn)火燃燒杉木,待燒至接近衛(wèi)生紙時(shí),除去灰燼和殘余鋸末,碗中液體即為杉木油。

    生境分布

    廣泛栽培于我國長江流域及秦嶺以南地區(qū)。

    原形態(tài)

    常綠喬木,高達(dá)30m,胸圍達(dá)2.5-3m。幼樹樹冠尖塔形,大樹樹冠圓錐形。樹皮灰褐色,裂成長條片脫落。大枝平展,小枝近對(duì)生或輪生。葉在主枝上輻射伸展,在側(cè)枝上排成二列狀,條狀披針形,革質(zhì),微彎,堅(jiān)硬,長2-6cm,邊緣有細(xì)齒,上面中脈兩側(cè)有窄氣孔帶、下面沿中脈兩側(cè)各有1條白粉氣孔帶。雌雄同株;雄球花圓錐狀,簇生枝頂;雌球花單生或2-4個(gè)集生枝頂,卵圓形,苞鱗與珠鱗結(jié)合而生,珠鱗先端3裂,腹面具3胚珠。球果近球形或卵圓形,長2.5-5m,徑3-4cm,苞鱗三角狀寬卵形,宿存。種子長卵形,扁平,長6-8mm,寬約5mm,暗褐色,兩側(cè)有窄翅?;ㄆ?月,球果10月下旬成熟。

    性味

    苦;辛;微溫

    功能主治

    利尿排石,消腫殺蟲。主淋癥;尿絡(luò)結(jié)石;遺精;帶下;頑癬,疔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20g;或沖服。外用:適量,搽患處。

    各家論述

    《本草綱目拾遺》:治一切頑癬。先用穿山甲刮破,用羊毛軟筆蘸油涂上,甚加疼痛,停半日再涂,癬自結(jié)痂而愈;如已破者,不必刮。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藤拼音注音Bái Ténɡ別名大發(fā)汗、白花藤、大毛豆、斷腸葉(《云南中草藥選》)。出處《云南中草藥選》來源為豆科植物滇桂崖豆藤的根或葉。全年可采,切碎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木叢中或河邊陰濕地。分布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攀援狀落......
  • 拼音注音Bái Pāo別名白泡兒、白草莓、白蒲草來源薔薇科白藨Fragaria nilgeerensis Schlecht.,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續(xù)筋接骨。治風(fēng)熱咳嗽,百日咳,口腔潰瘍,血尿,泌尿系感染:......
  • 別名口蘑來源真菌類擔(dān)子菌綱傘菌目傘菌科白蘑Tricholoma mongolicum Imai,以子實(shí)體入藥。生境分布夏秋兩季雨后,尤其在立秋前后大量地產(chǎn)生在草原上,形成“蘑菇圈”。分布于河北、內(nèi)蒙古。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宣腸益氣,散血熱,......
  • 拼音注音Bái Là Shù Yè出處《貴州植藥調(diào)查》來源木犀種植物白蠟樹的樹葉,詳“白蠟樹皮“條。性味辛,溫。功能主治調(diào)經(jīng),止血生肌。復(fù)方①治經(jīng)閉:白蠟樹葉研末,用酒、水各半吞服,早晚各服一次,每次一錢,連服三天。②治刀傷:白蠟樹葉搗爛外......
  • 拼音注音Bái Là Shù Pí出處李承祜《藥用植物學(xué)》來源為木犀科植物白蠟樹的樹皮。春、秋采收,剝?nèi)淦ぃ瑫窀?。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谷、山溝、林下。分布河北、山西、河南、陜西、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四川、貴州、廣東、云南等地。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