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金匱》云∶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欲吐者,陰邪在上也。若下之,不惟逆其陽氣,反傷無故之陰,變害莫測,豈獨反胃而已。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胃素有熱,食復入之,兩熱相沖,不得停留。用大黃下熱,甘草和胃。張石頑云∶仲景既云欲吐者不可下,又用大黃甘草湯,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逆之使下,則必憒亂益甚,既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當逆折之使下,故用大黃。
大黃甘草湯(方見《金匱》)
治食已即吐。
通草橘皮湯(《千金》) 治傷寒胃熱嘔吐。
通草(二錢) 橘皮(一錢五分) 粳米(一合) 生蘆根汁水煎熱服。去通草、橘皮,加竹茹、生姜汁,《千金》名蘆根飲子。治傷寒后嘔噦、反胃、干嘔。
丹溪云∶凡嘔家禁用服栝蔞、桃仁、萊菔子、山梔。一切有油之物,皆犯胃作吐。景岳云∶嘔家亦忌蒼術,以其味不醇而動嘔也。
茯苓半夏湯
沈芊綠云∶食已心下痛,隱隱不可忍,吐出痛方止,證名食痹。吐食,宜此湯主之。
麥芽 茯苓 半夏 白術 神曲 橘皮 天麻 生姜(各等分) 水煎服。
麥天湯亦主之。
麥冬 天麻 茯苓 白術 半夏 陳皮 神曲 生姜(各等分)
水煎服。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金匱》云∶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欲吐者,陰邪在上也。若下之,不惟逆其陽氣,反傷無故之陰,變害莫測,豈獨反胃而已。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胃素有熱,食復入之,兩熱相沖,不得停留。用大黃下熱,甘草和胃。張石頑云∶仲景既云欲吐者不可下,又用大黃甘草湯,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逆之使下,則必憒亂益甚,既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當逆折之使下,故用大黃。
大黃甘草湯(方見《金匱》)
治食已即吐。
通草橘皮湯(《千金》) 治傷寒胃熱嘔吐。
通草(二錢) 橘皮(一錢五分) 粳米(一合) 生蘆根汁水煎熱服。去通草、橘皮,加竹茹、生姜汁,《千金》名蘆根飲子。治傷寒后嘔噦、反胃、干嘔。
丹溪云∶凡嘔家禁用服栝蔞、桃仁、萊菔子、山梔。一切有油之物,皆犯胃作吐。景岳云∶嘔家亦忌蒼術,以其味不醇而動嘔也。
茯苓半夏湯
沈芊綠云∶食已心下痛,隱隱不可忍,吐出痛方止,證名食痹。吐食,宜此湯主之。
麥芽 茯苓 半夏 白術 神曲 橘皮 天麻 生姜(各等分) 水煎服。
麥天湯亦主之。
麥冬 天麻 茯苓 白術 半夏 陳皮 神曲 生姜(各等分)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