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醫(yī)學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國彭(鐘齡)著。五卷。總結(jié)了辨證施治的八綱、八法、因證立方,條分縷析,多為臨床心得之語。末附《外科十法》。
《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jié)合抒發(fā)己見。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甘,平,無毒。療風眩風虛,止驚悸健忘,除心下痛堅,解小腸澀淋,辟一切不詳,補五般精神。
生大山大松下,二八月采,所在大松處皆有之。出泰山者理小,不復采用。出華山者形極粗大。壅州南山亦有之,不如華山者。出大松下,附根而生,無苗、葉、花、實,作塊,皮黑而皺,內(nèi)堅而白。在土底下。大者數(shù)斤。有赤白二種。或云松脂變成,或云假松氣而生。又曰茯苓皆自作塊,不附著根,茯神塊小,包根而生。此說為勝。蓋假松氣而生也,千年者有神。近世所用,皆自云南來者。又曰下有茯苓,則上有靈氣,如絲之狀,山人亦時見之,非菟絲子之絲也。
山間獨汗,茯苓末,水下。(驗方第一。)
胸脅氣逆腹?jié)M,茯苓同參煎服。(第二。)
夢泄成白濁,茯苓末,米湯下。(第三。)
五苓散茯苓 豬苓 澤瀉 白術(shù) 桂枝治微熱而渴,小便不利,脈浮數(shù),此水停也。又治渴飲水,水入即吐,此水逆也。(諸方第一。)
半夏加茯苓湯半夏 生姜 茯苓治嘔而不渴者。(第二。)
茯苓甘草湯茯苓 甘草 桂枝 生姜治汗出不渴者。(第三。)
茯苓飲茯苓 人參 白術(shù) 枳實 陳皮 生姜治吐水后,胸滿不食者。(第四。)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桂枝湯原方,去桂枝,加茯苓、白術(shù)治頭痛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小便不利者。(第五。)
茯苓澤瀉湯茯苓 澤瀉 甘草 桂枝 生姜治嘔而飲水者。(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