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辣薄荷

    拼音注音Là Bò He別名

    椒樣薄荷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歐薄荷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ntha piperita L.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引種自前蘇聯(lián)及保加利亞。

    資源分布:上海、江蘇南京和東臺等地有栽培。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芳香性草本。莖直立,高30-100cm,質(zhì)較脆,易折斷,分枝或否,基部略匍匐;莖和枝條四棱形,節(jié)間長0.5-7cm,淡綠色至紫色,無毛或疏生短柔毛。葉對生生;葉柄長0.5-1cm;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2-3.5cm,寬1-1.8cm,先端急尖,基部近圓形或楔形,葉緣具細鋸齒,葉兩面均被腺鱗及疏被毛茸,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輪傘花序聚合成穗狀,長3-7cm,直徑達1.4cm,頂生于莖或分枝頂端,先端銳尖,花輪連續(xù),僅在基部間斷;苞葉與葉相人心 ;總梗長2mm,上有小苞片數(shù)枚,線狀披針形,長在6mm以下;花梗長1-2mm;花萼筒狀針形,長約3mm,具脈11-13,具腺鱗,萼筒長約2mm,萼齒5,披針形,長約1mm,具緣毛;花冠白色或淡紫色,長約3.5mm,近無毛,冠筒長約2.5mm,花冠4裂,舷片淡紫色,上唇先端2裂,較大,下唇3,近等大,長約1mm;雄蕊4,通常不伸出花冠筒外,花絲長約1mm,花藥紫色,2室;花柱伸出花冠外,長約4.5mm,柱頭2淺裂,相等。不孕。花期7月,果期8月。

    化學成分

    葉含氨基酸,精油及一些其他成分:1.氨基酸:天冬酰胺(asparagin),甘氨酸(glyc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和丙氨酸(alanine)。2.精油:精油(ethereal oil)含量達0.7%,另含薄荷醇(menthol)。3.其他成分:熊果酸(ursolic acid),薄荷異黃酮甙(menthoside)和異野漆樹甙(isorhoifolin)。

    藥理作用

    辣薄荷揮發(fā)油制成噴霧劑用于葡萄球菌、鏈球菌和八疊球菌污染的空氣2小時,可使細菌數(shù)目減少7倍;24小時,數(shù)目減少20倍。精油對石膏狀小孢子菌、黃福柰尼茲皮直菌、石膏樣奈尼茲皮直菌等敏感。

    歸經(jīng)

    肺;肝經(jīng)

    性味

    味辛;性涼

    功能主治

    疏散風熱;解毒散結(jié)。主風熱感冒;頭痛;目赤;咽痛;痄腮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āo Yè Shù別名牛筋樹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榆科植物糙葉樹的根皮及樹皮。生境分布生于路旁、河邊。分布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和山西。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可達20米。樹皮黃褐色,有灰斑與皺紋,老時縱裂,幼枝被平伏硬毛,后脫......
  • 拼音注音Cāo Yè Shù Pí來源藥材基源:為榆科植物糙葉樹的根皮、樹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phananthe aspera(Thunb.)Planch.[Prunus aspera Thunb.]采收和儲藏:春、秋季剝?nèi)?,曬干。?.....
  • 拼音注音Cāo Yè Shuǐ Zhù Má出處始載于《中國樹木分類學》。來源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糙葉水苧麻的莖葉或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ehmeria platyphylla D. Don var.scabrella(Roxb.)......
  • 拼音注音Cāo Ké Línɡ Xiè別名石蟹來源藥材基源:為菱蟹科動物粗糙菱蟹的肉、殼。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aldorfia horrida(Linnaeus)[Parthenope horrida(Linnaeus)]采收和儲藏:全年......
  • 《全國中草藥匯編》:糙蘇拼音注音Cāo Sū別名大葉糙蘇、山蘇子[內(nèi)蒙古]、續(xù)斷[寧夏]、山芝麻來源唇形科糙蘇屬植物糙蘇Phlomis umbrosa Turcz.,以地上全草或根入藥。夏秋采割地上全草;秋季挖取根部,去凈泥土和雜質(zhì),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