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大七香丸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大七香丸處方

    香附子(炒)6千克 麥蘗(炒)3千克 丁香皮10千克 縮砂仁 藿香葉各7.5千克 甘松 烏藥各2千克 肉桂(去粗皮)甘草(炒)陳皮(去白,洗)各7.5千克

    制法

    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

    主脾胃虛寒,不思飲食,心膈噎塞,漸成膈氣,下利腹痛,醉酒嘔吐,冷痃翻胃,霍亂吐瀉。

    用法用量

    每服1粒,鹽酒、鹽湯嚼下。如月水不調(diào),并用炒姜酒嚼下,醋湯亦可。

    注意

    服藥期間,忌生冷、肥膩。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秘傳證治要訣類方》卷四:大七香丸處方

    木香 丁香 檀香 甘松 丁皮 橘皮砂仁 白豆蔻 三棱 莪術(shù)(醋煮)各120克 大茴香75克

    制法

    上藥為末。米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主飲食停滯,中脘氣郁,水谷不分,致患泄瀉腸鳴,胸膈痞悶,腹急而痛,瀉則腹下須臾又急,或腹急氣塞而不痛者。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姜湯送下。

    摘錄《秘傳證治要訣類方》卷四《局方》卷三(紹興續(xù)添方)):大七香丸處方

    香附子(炒)192兩,麥糵(炒)100兩,丁香皮330兩,縮砂仁250兩,藿香葉250兩,甘松64兩,烏藥64兩,肉桂(去粗皮)250兩,甘草(炒)250兩,陳皮(去白,洗)250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

    消谷進(jìn)食。主男子、婦人脾元?dú)饫?,胃氣虛乏,不思飲食,心膈噎塞,漸成膈氣,脾泄瀉痢,氣刺氣注,中酒吐酒,冷痃翻胃,霍亂吐瀉。脾胃不和,三焦痞滯,氣不宣通,食飲遲化。

    用法用量

    每服1粒,鹽酒、鹽湯嚼下;婦人脾血?dú)猓缃?jīng)水不調(diào),并用炒姜酒嚼下;醋湯亦得。

    注意

    忌生冷、肥膩。

    摘錄《局方》卷三(紹興續(xù)添方))《證治要訣類方》卷四:大七香丸處方

    木香4兩,丁香4兩,檀香4兩,甘松4兩,丁皮橘皮4兩,砂仁4兩,白豆蔻4兩,三棱4兩,莪術(shù)(醋煮)4兩,大茴香2兩半。

    制法

    上為末,米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中脘停滯,氣不流轉(zhuǎn),水谷不分,致生氣瀉,腸鳴,氣走胸膈,痞悶腹急而痛,瀉則腹下須臾又急,亦有腹急氣塞而不通者。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姜湯送下。

    摘錄《證治要訣類方》卷四《普濟(jì)方》卷一六九:大七香丸處方

    丁香12兩,香附子12兩,甘草12兩,莪術(shù)2兩,砂仁2兩,甘松8兩,益智仁6兩,烏藥、藿香、陳皮、麥芽、肉桂。

    制法

    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

    茶、酒、食積,吐酒酸心。

    用法用量

    方中烏藥、藿香、陳皮、麥芽、肉桂用量原缺。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六九
更多中藥材
  • 別名茜根散、茜根飲、茜根湯處方茜根3兩,升麻3兩,犀角3兩,桔梗1兩,黃柏1兩,黃芩1兩,地榆4兩,白蘘荷4兩。功能主治中蠱毒,下血狀如雞肝,腹中攪痛難忍者。用法用量茜根散(《圣惠》卷五十六)、茜根飲(《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七)、茜根湯(《圣濟(jì)......
  • 別名麥門冬散處方麥門冬3兩(去心),甘草(炙)1分,人參1分,紫菀2兩,升麻2兩,貝母1分半。制法上銼如麻豆大。功能主治小兒天行壯熱,咳嗽心煩。用法用量麥門冬散(《傷寒活人指掌》卷五)。本方方名,《醫(yī)方類聚》引作“八物麥門冬散”。摘錄《活人......
  • 《中國藥典》:八珍丸處方黨參100g 白術(shù)(炒)100g 茯苓100g 甘草50g 當(dāng)歸150g 白芍100g 川芎75g 熟地黃150g性狀本品為棕黑色的水蜜丸或黑褐色至黑色的大蜜丸;味甜、微苦。炮制以上八味,粉碎成細(xì)粉,過篩,混勻。每1......
  •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八珍丹處方甘草(炒)、天麻(去蘆)、朱砂(研飛)、天南星(牛膽制),各五兩;牛黃(研)一分,膩粉(研)、雄黃(飛),各一兩一分;天漿子(微炒)三百五十個(gè),銀箔七十片(為衣)。炮制上為細(xì)末,入研藥勻,煉蜜為圓,如豌豆......
  • 處方人參1錢,白術(shù)(蜜炙)1錢,茯苓1錢,熟地黃1錢,當(dāng)歸1錢,白芍1錢,川芎1錢,香附(制)1錢,砂仁(炒,去殼)5分,炙甘草5分。功能主治養(yǎng)胎。主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棗2枚,水煎服。摘錄《葉氏女科》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