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柿子

    《中藥大辭典》:柿子拼音注音Shì Zi出處

    《滇南本草圖說》

    來源

    為柿科植物果實。霜降至立冬間采摘,經(jīng)脫澀紅熟后,食用。

    化學(xué)成分

    果實含蔗糖、葡萄糖、果糖。未熟果實含鞣質(zhì),其組成主要是花白甙。又含瓜氨酸。新鮮柿子含碘49.7毫克%。

    藥理作用

    口服柿子可促進血中乙醇之氧化。新鮮柿含碘量高,故可制成某種制劑(去除蛋白質(zhì)及膠性物質(zhì)),用于甲狀腺疾患。

    歸經(jīng)

    入心、肺、大腸經(jīng)。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肺、大腸三經(jīng)。"

    ②《本草匯言》:"入手太陰、陽明經(jīng)。"

    性味

    甘澀,寒。

    ①《別錄》:"味甘,寒,無毒。"

    ②《千金·食治》:"味甘,寒,澀,無毒。"

    ③《本草衍義》:"性涼。"

    注意

    凡脾胃虛寒,痰濕內(nèi)盛,外感咳嗽,脾虛泄瀉,瘧疾等癥均不宜食。

    ①《本草圖經(jīng)》:"凡食柿不可與蟹同,令人腹痛大瀉。"

    ②《本草經(jīng)疏》:"肺經(jīng)無火,因客風(fēng)寒作嗽者忌之;冷痢滑泄,腸胃虛脫者忌之;脾家素有寒積及感寒腹痛、感寒嘔吐者皆不得服。"

    ③《隨息居飲食譜》:"凡中氣虛寒,痰濕內(nèi)盛,外感風(fēng)寒,胸腹痞悶,產(chǎn)后、病后,瀉痢、瘧、疝、痧痘后皆忌之。"

    功能主治

    清熱,潤肺,止渴。治熱渴,咳嗽,吐血,口瘡。

    ①《別錄》:"主通鼻耳氣,腸澼不足。""軟熟柿解酒熱毒,止口干,壓胃間熱。"

    ②《千金·食治》:"主火瘡,金瘡,止痛。"

    ③崔禹錫《食經(jīng)》:"主下痢,理癰腫,口焦,舌爛。"

    ④孟詵:"主補虛勞不足。"

    ⑤《日華子本草》:"潤心肺,止渴,澀腸,療肺痿,心熱,嗽,消痰,開胃。亦治吐血。"

    ⑥《嘉祐本草》:"紅柿補氣,續(xù)經(jīng)脈氣。醂柿澀下焦,健脾胃氣,消宿血。"

    復(fù)方

    ①治地方性甲狀腺腫:柿未成熟時,搗取汁,沖服。(江西《中草藥學(xué)》)

    ②治桐油中毒:柿子或柿餅二至三個內(nèi)服。(江西《草藥手冊》)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用柿子浸出液制成無菌水溶液(每2毫升含柿子0.6克),于膻中、定喘、肺俞、天突穴行穴位注射。每穴注0.3~0.5毫升,每次取1~2穴,交替取穴。每日或隔日1次,7次為一療程。治療194例,近期控制71例(36.5%),顯效66例(34%),好轉(zhuǎn)51例(26.2%),無效6例,總有效率96.7%。據(jù)觀察,本品具有祛痰、鎮(zhèn)咳作用,且祛痰強于鎮(zhèn)咳。但注射時有疼痛感,去除蛋白后則疼痛輕微。

    各家論述

    ①《本草經(jīng)疏》:"鼻者肺之竅也,耳者腎之竅也,二臟有火上炎,則外竅閉而不通,得柿甘寒之氣,俾火熱下行,竅自清利矣。肺與大腸為表里,濕熱傷血分,則為腸辯不足,甘能益血,寒能除熱,臟氣清而腑病亦除也。"

    ②《隨息居飲食譜》:"鮮柿,甘寒養(yǎng)肺胃之陰,宜于火燥津枯之體。以大而無核,熟透不澀者良?;虿汕嗍?,以石灰水浸透,澀味盡去,削皮噉之,甘脆如梨,名曰綠柿。"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柿子拼音注音Shì Zi出處

    出自《滇南本草圖說》。

    1.《本草拾遺》:飲酒食紅柿,令人心痛,亦令易醉,陶云解酒毒,失矣。

    2.《日用本草》:柿,水藏者性冷,鹽藏者有毒。

    3.《綱目》:生柿置器中自紅者,謂之烘柿;日干者,謂之白柿;火干者,謂之烏柿;水浸藏者,謂之醂柿。烘柿,非謂火烘也,即青綠之柿,收置器中,自然紅熟如烘成,澀味盡去,其甘如蜜。醂,藏柿也,水收鹽漬之外,又有以熟柿用灰汁澡三、四度,令汁盡,著器

    來源

    藥材基源:為柿科植物柿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ospyros kaki Thunb.

    采收和儲藏:霜降至立冬間采摘,經(jīng)脫澀紅熟后,食用。

    生境分布

    多為栽培種。分布于華東、中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

    落葉大喬木,高達14m。樹皮深灰色至灰黑色,長方塊狀開裂;枝開展,有深棕色皮孔,嫩枝有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8-20mm;葉片卵狀橢圓形至倒卵形或近圓形,長5-18cm,寬2.8-9cm,先端漸尖或鈍,基部闊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主脈生柔毛,下面淡綠色,有短柔毛,沿脈密被褐色絨毛。花雜性,雄花成聚傘花序,雌花單生葉腋;總花梗長約5mm,有微小苞片;花萼下部短筒狀,4裂,內(nèi)面有毛;花冠黃白色,鐘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兩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離。漿果形狀種種,多為卵圓球形,直徑3.5-8cm,橙黃色或鮮黃色,基部有宿存萼片。種子褐色,橢圓形?;ㄆ?月,果期9-10月。

    化學(xué)成分

    果實含蔗糖、葡萄糖、果糖。未熟果實含鞣質(zhì),其組成主要是花白甙(leucoanthocyanin)。又含瓜氨酸(L-cit-rulline)。新鮮柿子含碘49.7mg%。

    藥理作用

    口服柿子可促進血中乙醇之氧化。新鮮柿含碘量高,故可制成某種制劑(去除蛋白質(zhì)及膠性物質(zhì)),用于甲狀腺疾患。

    歸經(jīng)

    心;肺;大腸經(jīng)

    性味

    甘;澀;性涼

    注意

    凡脾胃虛寒,痰濕內(nèi)盛,外感咳嗽,脾虛泄瀉,瘧疾等癥均不宜食。

    1.《本草圖經(jīng)》:凡食柿不可與蟹同,令人腹痛大瀉。

    2.《本草經(jīng)疏》:肺經(jīng)無火,因客風(fēng)寒作嗽者忌之;冷痢滑泄,腸胃虛脫者忌之;脾家素有寒積及感寒腹痛、感寒嘔吐者皆不得服。

    3.《隨息居飲食譜》:凡中氣虛寒,痰濕內(nèi)盛,外感風(fēng)寒,胸腹痞悶,產(chǎn)后、病后,瀉痢、瘧、疝、痧痘后皆忌之。

    功能主治

    清熱;潤肺;生津;解毒。主咳嗽;吐血;熱渴;口瘡;熱痢;便血

    各家論述

    1.《本草經(jīng)疏》:鼻者肺之竅也,耳者腎之竅也,二臟有火上炎,則外竅閉而不通,得柿甘寒之氣,俾火熱下行,竅自清利矣。肺與大腸為表里,濕熱傷血分,則為腸澼不足,甘能益血,寒能除熱,臟氣清而腑病亦除也。

    2.《隨息居飲食譜》:鮮柿,甘寒養(yǎng)肺胃之陰,宜于火燥津枯之體。以大而無核,熟透不澀者良。或采青柿,以石灰水浸透,澀味盡去,削皮噉之,甘脆如梨,名曰綠柿。

    3.《別錄》:主通鼻耳氣,腸澼不足。軟熟柿解酒熱毒,止口干,壓胃間熱。

    4.《干金·食治》:主火瘡,金瘡,止痛。

    5. 崔禹錫《食經(jīng)》:主下痢,理癰腫,口焦,舌爛。孟詵:主補虛勞不足。

    6.《日華子本草》:潤心肺,止渴,澀腸,療肺痿,心熱,嗽,消痰,開胃。亦治吐血。

    7.《嘉佑本草》:紅柿補氣,續(xù)經(jīng)脈氣。醂柿澀下焦,健脾胃氣,消宿血。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Huā Cài Gēn出處《中國藥植圖鑒》來源為白花萊科植物白花菜的根。功能主治《中國藥植圖鑒》:“水酒等量煎服,治淋病?!坝梅ㄓ昧績?nèi)服:煎湯,1~3錢。摘錄《中藥大辭典》......
  • 《中藥大辭典》:白花藤拼音注音Bái Huā Ténɡ出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白花藤的根。夏、秋采根鮮用,或曬干用。生境分布生于丘陵地溪邊等處。分布浙江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攀援草本。莖細長,圓柱形,有棱溝。葉對生,有柄,葉片為......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花蛇拼音注音Bái Huā Shé來源五步蛇Agkistrodonacutus(Gunther)的幼蛇干燥尸體。歸經(jīng)歸肝經(jīng)。性味甘、咸,溫;有毒。功能主治祛風(fēng),通絡(luò),止痙。用于風(fēng)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fēng)口歪,半身不遂,抽......
  • 《中藥大辭典》:白花蛇頭拼音注音Bái Huā Shé Tóu出處《綱目》來源為蝮蛇科動物五步蛇的頭部。毒性《綱目》:“有毒?!肮δ苤髦巍毒V目》:“治瘢風(fēng)毒癩?!皬?fù)方①冶小兒急驚,體熱涎壅,四肢拘急,筋脈牽掣:白花蛇頭一枚(自開口者,生用)......
  • 《中藥大辭典》:白花蛇目睛拼音注音Bái Huā Shé Mù Jīnɡ出處《綱目》來源為蝮蛇科動物五步蛇的眼睛。功能主治《普濟方》:“治小兒夜啼,以一只為末,竹瀝調(diào)少許灌之?!罢洝吨兴幋筠o典》《中華本草》:白花蛇目睛拼音注音Bái 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