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鳎浴秲?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癸未仲夏方我貞外家弟黃申初犯房勞旋感瘟病頭痛發(fā)熱.嘔渴脹滿.大便洞泄.夜增狂譫.六脈遲弱.左關(guān)右尺沉伏如絕.初治藿香正氣散不效.余以附子理中湯停冷與服.得靜睡半日.嘔泄頓止.脹滿亦舒.脈即漸出.至晡煩渴未解.余曰寒去而熱尚在.經(jīng)云熱雖甚不死不必慮投以竹葉石膏湯.去石膏.加知母天花牛蒡.熱渴半減.次日復(fù)煩舌轉(zhuǎn)黃胎.余仍以前湯去石膏加芩連連三劑全愈.石膏性甘寒沉墜.前癥因兼?zhèn)I寒.故去之.第此癥倘不先用溫劑消寒救脈.而徒見病治?。魉辣匾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