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查古籍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凡損傷元氣者,本皆虛癥,而古方以虛損勞瘵,各分門類,則病若有異,亦所宜辨。
之虛,有在陽分,有在陰分,其病尚淺,或用益火,或用滋陰,見癥施治,各有宜也。至若勞瘵,則或為骨蒸,或為干嗽,吐血吐痰,營衛(wèi)俱敗, 羸日甚,其病深在陰中之陰分,多有不宜溫補者。此虛與勞,似乎各有分別。然要而論之,則勞瘵之癥,特不過陰虛之極深極重者耳!凡陰虛用藥失當,或誤用辛溫,或妄投消伐,遂至日甚而成瘵矣,有不可不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