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黃環(huán)(鳶尾為使,惡茯苓、防己。)
石南(五加皮為使。)
巴豆(芫花為使,惡 草,畏大黃、黃連、藜蘆、殺斑蝥毒。)
蜀椒(杏仁為使,畏橐吾、附子、防風(fēng)。)
欒華(決明為使。)
雷丸(荔實(shí)、濃樸為使,惡葛根。)
溲疏(漏蘆為使。)
皂莢(柏實(shí)為使,惡麥門冬,畏空青、人參、苦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