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豆科蠶豆Vicia faba L.,以花、果實、豆莢、葉、梗入藥。
全國各地均栽培。
葉含有N-氨基-甲醇-2(對羥基苯)甘氨酸及有機酸。
新鮮葉含有黃酮類化合物等。
花:甘,涼。
花:涼血止血,止帶降壓。主治咯血,吐血,便血,白帶,高血壓病。用量0.5~1兩。
豆:健脾利濕。主治腳氣水腫。用量2~3兩。
豆莢:斂瘡。主治天皰瘡,膿皰瘡,燒燙傷。外用炒炭研末,用麻油調(diào)敷患處。
梗:止血止瀉。主治各種內(nèi)出血,腹瀉。用量1兩,水煎服或干粉1錢吞服,每日3次。
葉:解毒。主治蛇咬傷。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
佛豆(《益部方物略記》),胡豆(《綱目》),南豆(《蒙化府志》),馬齒豆(《臺灣植物名錄》),豎豆、仙豆、寒豆、灣豆,羅泛豆(《中國藥植志》),夏豆(《上海常用中草藥》)。
《救荒本草》
為豆科植物蠶豆的種子。夏季豆莢成熟呈黑褐色時拔取全株,曬干,打下種子,揚凈后再曬干。
通常栽培于田中或田岸旁。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栽植。
一年生草本,全體無毛,高30~180厘米。莖直立,不分枝,方形,中空,表面有縱條紋。雙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葉柄基部兩側(cè)具大而陰顯的半箭頭狀托葉,先端尖,邊緣白色膜質(zhì),具疏鋸齒,基部下沿呈尖耳狀;小葉2~6個,橢圓形或廣橢圓形乃至矩形,長5~8厘米,闊2.5~4厘米,先端圓形,具細(xì)尖,全緣,基部楔形;頂端小葉中央有很不發(fā)達(dá)的狹線形卷須?;?至數(shù)朵,腋生于極短的總花梗上;萼鐘狀,無毛,長約1厘米,先端5裂,裂片狹披針形,上面2裂片稍短;花冠蝶形,旗瓣白色,有淡紫色脈紋,倒卵形,長約3.5厘米,先端圓而有一短尖頭,基部漸狹;翼瓣邊緣白色,中央有黑或紫色大斑,橢圓形,長約1.8厘米,頂端圓形,基部作耳狀三角形,一側(cè)有爪;龍骨瓣白綠色,三角狀半圓形而作掌合狀,長約5毫米,基部耳狀,一側(cè)亦有爪;雄蕊10,2體;雌蕊1,子房無毛、無柄,花柱細(xì),頂端背部有一叢白色1C毛。莢果長圓形,稍扁,大而肥厚,長5~10厘米,闊約2厘米。種子矩圓形而扁?;ㄆ?~5月。
種子含巢菜堿甙0.5%,蛋白質(zhì)28.1~28.9%,及磷脂、膽堿、哌啶酸-2,尚含植物凝集素。巢菜堿甙是6-磷酸葡萄糖的競爭性抑制物,為引起蠶豆黃病發(fā)作的原因之一。
極少數(shù)人(男小孩較多)在食入蠶豆或吸入其花粉后,可發(fā)生急性溶血性貧血,癥狀有血色素尿、休克、乏力、眩暈,胃腸紊亂及尿膽素的排泄增加;更重者有蒼白、黃疸、嘔吐、腰痛、衰弱。一般吃生蠶豆后5~24小時后即發(fā)生,但有時食炒熱的也可發(fā)生。如系吸入其花粉,則發(fā)作更快。發(fā)生蠶豆黃病的原因,是少數(shù)人有一種先天性的生化缺陷,即其血細(xì)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因而其還原型的谷胱甘肽含量也很低,在巢菜堿甙侵入后,可發(fā)生血細(xì)胞溶解。將巢菜堿甙混于食物中(1%)飼喂大鼠或小雞可抑制其自然生長。有人還認(rèn)為,除巢菜堿甙外,蠶豆中還有其他因子也能引起類似的溶血作用。
根含5羥-尿嘧啶,為一種代謝拮抗劑,并含有2,6-二胺嘌呤,可抑制乳酸桿菌,此種抑制可被腺甙所翻轉(zhuǎn);上述物質(zhì)可使骨髓耗竭,并傷害犬及大鼠結(jié)腸、空腸的上皮細(xì)胞,是-種致癌物質(zhì)。DAP之作用并非通過戊糖核酸,而是由于干擾了腺甙、胍的基本代謝功能所致。
入脾、胃經(jīng)。
①《本草求真》:"入脾、胃。"
②《本草再新》:"心、脾二經(jīng)。"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jīng)。"
甘,平。
①《綱目》:"甘微辛,平,無毒。"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咸辛,平,無毒。"
《本經(jīng)逢原》:"性滯,中氣虛者食之,令人腹脹。"
健脾,利濕。治膈食,水腫。
①汪穎《食物本草》:"快胃,和臟腑。"
②《本草從新》:"補中益氣,澀精,實腸。"
③《湖南藥物志》:"健脾,止血,利尿。"
內(nèi)服:煎湯或研末。外用:搗敷。
①治膈食:蠶豆磨粉,紅糖凋食。(《指南方》)
②治水脹,利水消腫:蟲胡豆一至八兩。燉黃牛肉服。不可與菠菜同用。(《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③治水腫:蠶豆二兩,冬瓜皮二兩,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④治禿瘡:鮮蠶豆搗如泥,涂瘡上,于即換之。如無鮮者,用干豆以水泡胖,搗敷亦效。(《秘方集驗》)
佛豆、胡豆、南豆、馬齒豆、豎豆、仙豆、寒豆、秬豆、灣豆、羅泛豆、夏豆、羅漢豆、川豆。
出自《救荒本草》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蠶豆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cia faba L.
采收和儲藏:夏季果實成熟呈黑褐色時,拔取全株,曬干,打下種子,揚凈后再曬干?;蝓r嫩時用。
生態(tài)環(huán)境:通常栽培于田中或田岸旁。
資源分布:全國各地廣為栽培。
蠶豆 越年或一年生草本,高30-180cm。莖直立,不分枝,無毛。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托葉大,半箭頭狀,邊緣白色膜質(zhì),具疏鋸齒,無毛,葉軸頂端具退化卷須;小葉2-6枚,葉片橢圓形或廣橢圓形至長形,長4-8cm,寬2.5-4cm,先端圓形或鈍,具細(xì)尖,基部楔形,全緣??偁罨ㄐ蛞干騿紊?,總花梗極短;萼鐘狀,膜質(zhì),長約1.3cm,5裂,裂片披針形,上面2裂片稍短;花冠蝶形,白色,具紅紫色斑紋,旗瓣倒卵形,先端鈍,向基部漸狹,翼瓣橢圓形,先端圓,基部作耳狀三角形,一側(cè)有爪,龍骨瓣三角狀半圓形,有爪;雄蕊10,二體;子房無柄,無毛,花枝先端背部有一叢白色髯毛。莢果長圓形,肥厚,長5-10cm,寬約2cm。種子2-4顆,橢圓形,略扁平?;ㄆ?-4月,果期6-8月。
性狀鑒別 種子扁矩圓形,長1.2-1.5cm,直徑約1cm,厚7mm。種皮表面淺棕褐色,光滑,做有光澤,兩面凹陷;種臍位于較大端,褐色或黑褐色。質(zhì)堅硬,內(nèi)有子葉2枚,肥厚,黃色。氣微,味談,嚼之有豆腥氣。
種子含卵磷脂(lecithin),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 inositol),半乳糖基甘油二酯(galactosyl diglyceride)和磷脂(phosphatide)。尚含膽堿(choline),哌啶-2-酸(pipecolic acid),腐胺(putrescine),精味(spermidine),精胺(spermine),去甲精胺(norspermine),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巢菜堿甙(cicine)和伴巢菜堿甙(convicine)。根含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白樺脂醇(betulin),D-甘油酸(D-glyceric acid)和聚β-羥基丁酸(poly-β-hydroxybutyric acid)。
極少數(shù)人(男小孩較多)在食入蠶豆或吸入其花粉后,可發(fā)生急性溶血性貧血(名蠶豆黃病 Favism),癥狀有血色素尿、休克、乏力、眩暈、胃腸紊亂及尿膽素的排泄增加;更重者有蒼白、黃疸、嘔吐、腰痛、衰弱。一般吃生蠶豆后5-24小時后即發(fā)生,但有時食炒熟的也可發(fā)生。如系吸入其花粉,則發(fā)作更快。發(fā)生蠶豆黃病的原因,是少數(shù)人有一種先天性的生化缺陷,即其血細(xì)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因而其還原型的谷胱甘肽含量也很低,在巢菜堿甙侵入后,可發(fā)生血細(xì)胞溶解。將巢菜堿甙混于食物中(l%)飼喂大鼠或小雞可抑制其自然生長。有人還認(rèn)為,除巢菜堿甙外,蠶豆中還有其他因子也能引起類似的溶血作用。根含5羥-尿嘧啶,為一種代謝拮杭劑,并含有2,6-二胺嘌呤(DAP),可抑制乳酸桿菌,此種抑制可被腺甙所翻轉(zhuǎn):上述物質(zhì)可使骨髓耗竭,并傷害犬及大鼠結(jié)腸、空腸的上皮細(xì)胞,是一種致癌物質(zhì)。 DAP之作用并非通過戊糖核酸(PNA),而是由于干擾了腺甙、胍的基本代謝功能所致。
脾;胃;心經(jīng)
味甘;微辛;性平
《本經(jīng)逢原》: 性滯,中氣虛者食之,令人腹脹。
健脾利水;解毒消腫。主膈食;水腫;瘡毒
內(nèi)服:煎湯,30-60g;或研末;或作食品。外用:適量,搗敷;或燒灰敷。
①治膈食:蠶豆磨粉,紅糖調(diào)食。(《指南方》)②治水脹,利水消腫:蟲胡豆一至八兩。燉黃牛肉服。不可與菠菜同用。(《民間常用草藥匯編》)③治水腫:蠶豆二兩,冬瓜皮二兩。水煎服。(《湖南藥物志》)④治禿瘡:鮮蠶豆搗如泥,涂瘡上,干即換之。如無鮮者,用干豆以水泡胖,搗敷亦效。(《秘方集驗》)
]1. 汪穎《食物本草》:快胃,和臟腑。
2.《本草從新》:補中益氣,澀精,實腸。
3.《湖南藥物志》;健脾,止血,利尿。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豆科蠶豆Vicia faba L.,以花、果實、豆莢、葉、梗入藥。
生境分布全國各地均栽培。
化學(xué)成分葉含有N-氨基-甲醇-2(對羥基苯)甘氨酸及有機酸。
新鮮葉含有黃酮類化合物等。
性味花:甘,涼。
功能主治花:涼血止血,止帶降壓。主治咯血,吐血,便血,白帶,高血壓病。用量0.5~1兩。
豆:健脾利濕。主治腳氣水腫。用量2~3兩。
豆莢:斂瘡。主治天皰瘡,膿皰瘡,燒燙傷。外用炒炭研末,用麻油調(diào)敷患處。
梗:止血止瀉。主治各種內(nèi)出血,腹瀉。用量1兩,水煎服或干粉1錢吞服,每日3次。
葉:解毒。主治蛇咬傷。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蠶豆拼音注音Cán Dòu別名佛豆(《益部方物略記》),胡豆(《綱目》),南豆(《蒙化府志》),馬齒豆(《臺灣植物名錄》),豎豆、仙豆、寒豆、灣豆,羅泛豆(《中國藥植志》),夏豆(《上海常用中草藥》)。
出處《救荒本草》
來源為豆科植物蠶豆的種子。夏季豆莢成熟呈黑褐色時拔取全株,曬干,打下種子,揚凈后再曬干。
生境分布通常栽培于田中或田岸旁。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栽植。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全體無毛,高30~180厘米。莖直立,不分枝,方形,中空,表面有縱條紋。雙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葉柄基部兩側(cè)具大而陰顯的半箭頭狀托葉,先端尖,邊緣白色膜質(zhì),具疏鋸齒,基部下沿呈尖耳狀;小葉2~6個,橢圓形或廣橢圓形乃至矩形,長5~8厘米,闊2.5~4厘米,先端圓形,具細(xì)尖,全緣,基部楔形;頂端小葉中央有很不發(fā)達(dá)的狹線形卷須?;?至數(shù)朵,腋生于極短的總花梗上;萼鐘狀,無毛,長約1厘米,先端5裂,裂片狹披針形,上面2裂片稍短;花冠蝶形,旗瓣白色,有淡紫色脈紋,倒卵形,長約3.5厘米,先端圓而有一短尖頭,基部漸狹;翼瓣邊緣白色,中央有黑或紫色大斑,橢圓形,長約1.8厘米,頂端圓形,基部作耳狀三角形,一側(cè)有爪;龍骨瓣白綠色,三角狀半圓形而作掌合狀,長約5毫米,基部耳狀,一側(cè)亦有爪;雄蕊10,2體;雌蕊1,子房無毛、無柄,花柱細(xì),頂端背部有一叢白色1C毛。莢果長圓形,稍扁,大而肥厚,長5~10厘米,闊約2厘米。種子矩圓形而扁?;ㄆ?~5月。
化學(xué)成分種子含巢菜堿甙0.5%,蛋白質(zhì)28.1~28.9%,及磷脂、膽堿、哌啶酸-2,尚含植物凝集素。巢菜堿甙是6-磷酸葡萄糖的競爭性抑制物,為引起蠶豆黃病發(fā)作的原因之一。
藥理作用極少數(shù)人(男小孩較多)在食入蠶豆或吸入其花粉后,可發(fā)生急性溶血性貧血,癥狀有血色素尿、休克、乏力、眩暈,胃腸紊亂及尿膽素的排泄增加;更重者有蒼白、黃疸、嘔吐、腰痛、衰弱。一般吃生蠶豆后5~24小時后即發(fā)生,但有時食炒熱的也可發(fā)生。如系吸入其花粉,則發(fā)作更快。發(fā)生蠶豆黃病的原因,是少數(shù)人有一種先天性的生化缺陷,即其血細(xì)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因而其還原型的谷胱甘肽含量也很低,在巢菜堿甙侵入后,可發(fā)生血細(xì)胞溶解。將巢菜堿甙混于食物中(1%)飼喂大鼠或小雞可抑制其自然生長。有人還認(rèn)為,除巢菜堿甙外,蠶豆中還有其他因子也能引起類似的溶血作用。
根含5羥-尿嘧啶,為一種代謝拮抗劑,并含有2,6-二胺嘌呤,可抑制乳酸桿菌,此種抑制可被腺甙所翻轉(zhuǎn);上述物質(zhì)可使骨髓耗竭,并傷害犬及大鼠結(jié)腸、空腸的上皮細(xì)胞,是-種致癌物質(zhì)。DAP之作用并非通過戊糖核酸,而是由于干擾了腺甙、胍的基本代謝功能所致。
歸經(jīng)入脾、胃經(jīng)。
①《本草求真》:"入脾、胃。"
②《本草再新》:"心、脾二經(jīng)。"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jīng)。"
性味甘,平。
①《綱目》:"甘微辛,平,無毒。"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咸辛,平,無毒。"
注意《本經(jīng)逢原》:"性滯,中氣虛者食之,令人腹脹。"
功能主治健脾,利濕。治膈食,水腫。
①汪穎《食物本草》:"快胃,和臟腑。"
②《本草從新》:"補中益氣,澀精,實腸。"
③《湖南藥物志》:"健脾,止血,利尿。"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或研末。外用:搗敷。
復(fù)方①治膈食:蠶豆磨粉,紅糖凋食。(《指南方》)
②治水脹,利水消腫:蟲胡豆一至八兩。燉黃牛肉服。不可與菠菜同用。(《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③治水腫:蠶豆二兩,冬瓜皮二兩,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④治禿瘡:鮮蠶豆搗如泥,涂瘡上,于即換之。如無鮮者,用干豆以水泡胖,搗敷亦效。(《秘方集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蠶豆拼音注音Cán Dòu別名佛豆、胡豆、南豆、馬齒豆、豎豆、仙豆、寒豆、秬豆、灣豆、羅泛豆、夏豆、羅漢豆、川豆。
英文名Broad bean出處出自《救荒本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蠶豆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cia faba L.
采收和儲藏:夏季果實成熟呈黑褐色時,拔取全株,曬干,打下種子,揚凈后再曬干?;蝓r嫩時用。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通常栽培于田中或田岸旁。
資源分布:全國各地廣為栽培。
原形態(tài)蠶豆 越年或一年生草本,高30-180cm。莖直立,不分枝,無毛。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托葉大,半箭頭狀,邊緣白色膜質(zhì),具疏鋸齒,無毛,葉軸頂端具退化卷須;小葉2-6枚,葉片橢圓形或廣橢圓形至長形,長4-8cm,寬2.5-4cm,先端圓形或鈍,具細(xì)尖,基部楔形,全緣??偁罨ㄐ蛞干騿紊?,總花梗極短;萼鐘狀,膜質(zhì),長約1.3cm,5裂,裂片披針形,上面2裂片稍短;花冠蝶形,白色,具紅紫色斑紋,旗瓣倒卵形,先端鈍,向基部漸狹,翼瓣橢圓形,先端圓,基部作耳狀三角形,一側(cè)有爪,龍骨瓣三角狀半圓形,有爪;雄蕊10,二體;子房無柄,無毛,花枝先端背部有一叢白色髯毛。莢果長圓形,肥厚,長5-10cm,寬約2cm。種子2-4顆,橢圓形,略扁平?;ㄆ?-4月,果期6-8月。
性狀性狀鑒別 種子扁矩圓形,長1.2-1.5cm,直徑約1cm,厚7mm。種皮表面淺棕褐色,光滑,做有光澤,兩面凹陷;種臍位于較大端,褐色或黑褐色。質(zhì)堅硬,內(nèi)有子葉2枚,肥厚,黃色。氣微,味談,嚼之有豆腥氣。
化學(xué)成分種子含卵磷脂(lecithin),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 inositol),半乳糖基甘油二酯(galactosyl diglyceride)和磷脂(phosphatide)。尚含膽堿(choline),哌啶-2-酸(pipecolic acid),腐胺(putrescine),精味(spermidine),精胺(spermine),去甲精胺(norspermine),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巢菜堿甙(cicine)和伴巢菜堿甙(convicine)。根含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白樺脂醇(betulin),D-甘油酸(D-glyceric acid)和聚β-羥基丁酸(poly-β-hydroxybutyric acid)。
藥理作用極少數(shù)人(男小孩較多)在食入蠶豆或吸入其花粉后,可發(fā)生急性溶血性貧血(名蠶豆黃病 Favism),癥狀有血色素尿、休克、乏力、眩暈、胃腸紊亂及尿膽素的排泄增加;更重者有蒼白、黃疸、嘔吐、腰痛、衰弱。一般吃生蠶豆后5-24小時后即發(fā)生,但有時食炒熟的也可發(fā)生。如系吸入其花粉,則發(fā)作更快。發(fā)生蠶豆黃病的原因,是少數(shù)人有一種先天性的生化缺陷,即其血細(xì)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因而其還原型的谷胱甘肽含量也很低,在巢菜堿甙侵入后,可發(fā)生血細(xì)胞溶解。將巢菜堿甙混于食物中(l%)飼喂大鼠或小雞可抑制其自然生長。有人還認(rèn)為,除巢菜堿甙外,蠶豆中還有其他因子也能引起類似的溶血作用。根含5羥-尿嘧啶,為一種代謝拮杭劑,并含有2,6-二胺嘌呤(DAP),可抑制乳酸桿菌,此種抑制可被腺甙所翻轉(zhuǎn):上述物質(zhì)可使骨髓耗竭,并傷害犬及大鼠結(jié)腸、空腸的上皮細(xì)胞,是一種致癌物質(zhì)。 DAP之作用并非通過戊糖核酸(PNA),而是由于干擾了腺甙、胍的基本代謝功能所致。
歸經(jīng)脾;胃;心經(jīng)
性味味甘;微辛;性平
注意《本經(jīng)逢原》: 性滯,中氣虛者食之,令人腹脹。
功能主治健脾利水;解毒消腫。主膈食;水腫;瘡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0-60g;或研末;或作食品。外用:適量,搗敷;或燒灰敷。
復(fù)方①治膈食:蠶豆磨粉,紅糖調(diào)食。(《指南方》)②治水脹,利水消腫:蟲胡豆一至八兩。燉黃牛肉服。不可與菠菜同用。(《民間常用草藥匯編》)③治水腫:蠶豆二兩,冬瓜皮二兩。水煎服。(《湖南藥物志》)④治禿瘡:鮮蠶豆搗如泥,涂瘡上,干即換之。如無鮮者,用干豆以水泡胖,搗敷亦效。(《秘方集驗》)
各家論述]1. 汪穎《食物本草》:快胃,和臟腑。
2.《本草從新》:補中益氣,澀精,實腸。
3.《湖南藥物志》;健脾,止血,利尿。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