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蠶蛹

    《全國中草藥匯編》:蠶蛹拼音注音Cán Yǒnɡ別名

    繭蛹

    來源

    昆蟲綱鱗翅目蠶蛾科家蠶Bombyx mori L.;柞蠶Antheraea pernyi,以入藥。

    生境分布

    養(yǎng)蠶地區(qū)。

    化學(xué)成分

    含蛋白質(zhì)、脂類物質(zhì),其中主要成分為不飽和脂肪酸、甘油脂、少量卵磷脂、甾醇、脂溶性維生素等。

    功能主治

    生津止渴,消食理氣。主治消渴。

    尿無度:繭蛹5錢,水煎服,日服2次。

    膨脹:繭蛹5兩,焙干研面,每服2錢,日服2次。

    肺結(jié)核消瘦,慢性胃炎,胃下垂:蠶蛹焙干,研粉,每服0.5~1錢,每日2次。

    備注

    蠶蛹油對高血壓、膽固醇、脂肪肝、高血脂癥有一定作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蠶蛹拼音注音Cán Yǒnɡ別名

    小蜂兒(《日用本草》)

    出處

    《日華子本草》

    來源

    為蠶蛾科昆蟲家蠶蛾。由繅絲后的蠶繭中取出,曬干或烘干。

    性味

    ①《東醫(yī)寶鑒》:"性平,味甘,無毒。"

    ②《醫(yī)林纂要》:"甘辛咸,溫。"

    功能主治

    治小兒疳熱,消瘦,消渴。

    ①《日華子本草》:"治風(fēng)及勞瘦。又研敷蠶瘑惡瘡等。"

    ②《綱目》:"為末飲服,治小兒疳瘦,長肌,退熱,除蛔蟲;煎汁飲,止消渴。"

    ③《醫(yī)林纂要》:"和脾胃,去風(fēng)濕,長陽氣。"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炒食、煎湯或研末。外用:研末撒。

    復(fù)方

    ①治小兒疳積:蠶蛹炒熟,調(diào)蜜吃。(《泉州本草》)

    ②治勞瘵骨瘦如柴:蠶蛹不拘多少,炒熟吃。(《泉州本草》)

    ③治消渴熱,或心神煩亂:蠶蛹一兩。以無灰酒一中盞,水一大盞,同煮取一中盞,澄清,去蠶蛹服之。(《圣惠方》)

    ④治蛔蟲:蠶蛹二合。爛研,生布絞取汁,空心頓飲之。或蠶蛹暴干,搗羅為末,和粥飲服之。(《圣濟(jì)總錄》蠶蛹汁方)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高膽甾醇血癥:用家蠶蛹油的提純品制成丸劑(每丸含亞油酸亞麻酸150毫克,維生素E-0.5毫克)內(nèi)服,每日3次,每次6丸,4周為一療程。觀察高膽甾醇血癥()230毫克%)患者31例,治前血清膽甾醇平均274.35±63.11毫克%(231~450毫克%);經(jīng)4~12周治療后,血清膽甾醇平均下降50.23毫克%,其中血清膽甾醇下降至230毫克%以下者27例。據(jù)觀察,至服藥第4周,約半數(shù)左右患者出現(xiàn)血清膽甾醇下降,延長療程至8~12周,似有提高療效趨勢。服藥期間,1例冠心病合并不明原因顯微鏡下血尿患者發(fā)現(xiàn)有尿量增多現(xiàn)象,余未發(fā)現(xiàn)重要不良反應(yīng)。從31例β-脂蛋白檢查和10例中性脂肪檢查的結(jié)果,來看出治療前后的差異。6例脂肪肝和3例糖尿病并發(fā)高膽甾醇血癥患者,服藥后血清膽甾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原5例谷丙轉(zhuǎn)氨酶不正常()100單位)者,服藥后3例轉(zhuǎn)為正常。提示本品對脂肪肝和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的降低血清膽甾醇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蠶蛹拼音注音Cán Yǒnɡ別名

    小蜂兒

    英文名Silkworm Faeces出處

    出自《日華子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蠶蛾科動物家蠶蛾的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mbyx mori L.

    采收和儲藏:由繅絲后的蠶繭中取出,曬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國大部地區(qū),均有飼養(yǎng)。

    資源分布:分布很廣。

    原形態(tài)

    家蠶蛾,雌、雄蛾全身均密被白色鱗片。體長1.6-2.3cm。翅展3.9-4.3cm。體翅黃白色至灰白色。前翅外緣頂角后方向內(nèi)凹切,各橫線色稍暗,不甚明顯,端線與翅脈灰褐色,后翅較前翅色淡,邊緣有鱗毛稍長。雌蛾腹部肥碩,末端鈍圓;雄蛾腹部狹窄,末端稍尖。幼蟲即家蠶,體色灰白至白色,胸部第2、第3節(jié)稍見膨大,有皺紋。腹部第8節(jié)背面有一尾角。

    性狀

    性狀鑒別 蠶蛹長22-25mm,寬11-14mm,略呈紡錘形。表面棕黃色至棕褐色,有不規(guī)則皺紋。雄蛹略小于雌腎,色略深。氣微腥。

    歸經(jīng)

    脾;胃經(jīng)

    性味

    味甘;咸;性平

    注意

    《隨息居飲食譜》:“患腳氣者忌之。獺犬咬者,終身勿犯,誤食必難免也。

    功能主治

    殺蟲療疳;生津止渴。主肺癆;小兒疳積;發(fā)熱;蛔蟲病;消渴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炒食或煎湯,酌量;研末,3-6g。

    復(fù)方

    ①治小兒疳積:蠶蛹炒熟,調(diào)蜜吃。(《泉州本草》)②治勞瘵骨瘦如柴:蠶蛹不拘多少,炒熟吃。(《泉州本草》)③治消渴熱,或心神煩亂:蠶蛹一兩。以無灰酒一中盞,水一大盞,同煮取一中盞,澄清,去蠶蛹服之。(《圣惠方》)④治蛔蟲:蠶蛹二合。爛研,生布絞取汁,空心頓飲之?;蛐Q蛹暴干,搗羅為末,和粥飲服之。(《圣濟(jì)總錄》蠶蛹汁方)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高膽甾醇血癥。用家蠶蛹油的提純品制成丸劑(每丸含亞油酸亞麻酸150mg,維生素E0.5mg)內(nèi)服,每日3次,每次6丸,4周為一療程。觀察高膽甾醇血癥(>230mg%)患者31例,治前血清膽甾醇平均274.35土63.11mg%(231-450mg%);經(jīng)4-12周治療后,血清膽甾醇平均下降50.23mg%,其中血清膽甾醇下降至230mg%以下者27例。據(jù)觀察,至服藥第4周約半數(shù)左右患者出現(xiàn)血清膽甾醇下降,延長療程至8-10周,似有提高療效趨勢。服藥期間, l例冠心病合并不明原因顯微鏡下血尿患者發(fā)現(xiàn)有尿量增多現(xiàn)象,余未發(fā)現(xiàn)重要不良反應(yīng)。從31例β-脂蛋白檢查和10例中性脂肪檢查的結(jié)果,未看出治療前后的差異。6例脂肪肝和3例糖尿病并發(fā)高膽甾醇血癥患者,服藥后血清膽甾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原5例谷丙轉(zhuǎn)氨酶不正常(>100單位)者,服藥后3例轉(zhuǎn)為正常 。提示本品對脂肪肝和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的降低血清膽甾醇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各家論述

    1.《日華子本草》:治風(fēng)及勞瘦。又研敷蠶瘑惡瘡等。

    2.《綱目》:為末飲服,治小兒疳瘦,長肌,退熱,除蛔蟲;煎汁飲,止消渴。

    3.《醫(yī)林纂要》:和脾胃,去風(fēng)濕,長陽氣。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百舌鳥拼音注音Bǎi Shé Niǎo別名反舌、反舌鳥(《易通卦驗(yàn)》),交啄(《春秋保干圖》),牛屎八哥(《綱目》),牛屎了(《本草求原》),烏鶇(《脊椎動物分類學(xué)》),烏鴶(《中國的鳥類》),牛屎八(《四川中藥志》)。出處......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百花錦蛇別名金錢白花蛇[廣西]來源游蛇科動物百花錦蛇Elaphe moellendorffi (Boettger) 的初生幼蛇加工環(huán)繞成圓盤狀者。注意陰虛血少、內(nèi)熱生風(fēng)者慎用。功能主治搜風(fēng)勝濕,定搐搦,強(qiáng)腰膝。用于半身不......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百草霜拼音注音Bǎi Cǎo Shuānɡ別名鍋底灰、鍋煙子來源為雜草經(jīng)燃燒后附于鍋底或煙筒中所存的煙墨。刮下或掃下,過細(xì)篩,除凈雜質(zhì)。性狀為烏黑色粉末或結(jié)成小顆粒,手捻即為細(xì)末。質(zhì)輕細(xì),似霜,隨風(fēng)可以飛揚(yáng),入水則漂浮而......
  • 《中藥大辭典》:百藥煎拼音注音Bǎi Yào Jiān出處《本草蒙筌》來源為五倍子同茶葉等經(jīng)發(fā)酵制成的塊狀物。性狀為灰褐色之小方塊,表面間有黃白色斑點(diǎn),微具香氣。歸經(jīng)①《本草求真》:“入肺、胃?!阿凇兑幏謩罚骸叭胄?、肺二經(jīng)?!靶晕端岣?,......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百蕊草拼音注音Bǎi Ruǐ Cǎo別名一棵松、鳳芽蒿、青龍草、珊瑚草、打食草、石菜子、松毛參、小草、白風(fēng)草來源為檀香科百蕊草屬植物百蕊草Thesium chinense Turcz.的全草。夏秋采集,洗凈曬干。性味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