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胃腸動力檢查手冊》 9.2 靜態(tài)食管測壓

    適應癥

    · 診斷食管動力障礙性疾?。ㄈ缳S門失弛緩)

    · 抗反流手術前、后評價

    · 手術及藥物治療療效判斷

    · 24小時pH監(jiān)測前LES定位

    · 研究GER相關疾病病理生理機制

    禁忌癥

    · 經(jīng)鼻插管禁忌者(見7.2)

    · 對迷走刺激耐受差而致賁門功能不全者。

    儀器

    · 4通道水灌注導管(直徑≤3mm,各測壓通道間相距3cm,并呈90°角)或固態(tài)測壓導管

    ·使用灌注式導管時,需毛細管水灌注系統(tǒng),對小兒進行食管測壓時灌注速度應低于成人(0.1~0.25ml/min)。

    其余儀器參見成人食管測壓(見8.4)。

    術前準備

    · 了解病情

    (a)病史

    (b)癥狀

    (c)治療史

    (d)過敏史

    · 簽署同意書(如醫(yī)院有此規(guī)定)。

    · 術前48小時停服影響胃腸動力藥物,pH監(jiān)測前3~4天停服H2受體阻滯劑。

    · 根據(jù)患兒年齡,術前空腹3~5小時。

    · 小于5歲患兒,檢查當日應于術前5~6小時喚醒患兒,這樣pH監(jiān)測時患兒較易入睡。

    ·向年長患兒說明檢查開始時可能有不適感,慢慢會適應,并向患兒說明檢查全過程,以減輕不適,取得合作。

    ·鎮(zhèn)靜劑不應常用,因其會影響吞咽及測壓結(jié)果。

    檢查方法

    除以下幾點外,其它同成人食管測壓(見8.4)。

    1 每次外拉導管梯度應為0.5cm而不是1.0cm。

    2檢查濕咽功能時,用注射器每次向口腔內(nèi)注水1~2ml。

    3 可讓3歲以上的患兒進行主動吞咽。

    4嬰兒太小或不合作,可經(jīng)橡皮奶嘴向口腔內(nèi)注入溫水,移動奶嘴,誘發(fā)吞咽。

    5 注水20秒后患兒仍無吞咽,可再次注水。

    6 測壓最后可進行激發(fā)試驗及“Bernstein試驗”,向食管內(nèi)注入0.1nHCl5~15分鐘,觀察能否誘發(fā)GER相關癥狀。

    資料分析

    搜集正常兒童做食管測壓有一定難度(圖9.4)。因為缺少足夠的正常兒童測壓數(shù)據(jù),所以不同實驗室做出的正常值有細微差別。另外,不同食管測壓技術及方法,其結(jié)果也不同。目前報道的正常值如表9.1所示。

    一例9月齡患兒食管定點牽拉測壓圖

    圖9.4一例9月齡患兒食管定點牽拉測壓圖。圖示LES長度為1cm。

    表9.1兒童食管測壓正常值

    Cucchiara等(1985)
    n=16
    平均年齡11個月Mahony等(1988)
    n=9
    年齡3月~2歲幅度(mmHg)59±2072±17.2持續(xù)時間(秒)2.4±0.23.9±1.0速度(cm/s)3±0.92.9±2.1LES基礎壓(mmHg)15±221.9

    LES,下食管括約肌。

    測壓所見

    賁門失弛緩(圖9.5及9.6)

    · LES松弛不全

    · LES基礎壓升高

    · 食管體部吞咽蠕動消失

    · 食管腔內(nèi)壓升高。

    一例10歲賁門失弛緩患兒測壓圖

    圖9.5一例10歲賁門失弛緩患兒測壓圖。圖示兩個近端測壓通道所測咽部及上段食管的橫紋肌蠕動收縮正常;而4個遠端測壓通道顯示食管的吞咽蠕動消失。另請注意,賁門失弛緩患者食管壓力基線升高。游標顯示由平滑肌組成的食管中下2/3段,蠕動收縮消失。

    一例10歲賁門失弛緩患兒定點牽拉測壓圖

    圖9.6一例10歲賁門失弛緩患兒定點牽拉測壓圖。圖示LES高壓,最大呼氣末LES壓力為55mmHg,紅色平行線為呼氣末胃內(nèi)壓力基線。

    硬皮病

    · LES壓力降低或高壓區(qū)消失。

    · 遠端食管體吞咽蠕動減弱或消失。

    · 上段食管體部蠕動波,以及上食管括約肌(UES)功能皆正常。

    皮肌炎/多發(fā)性肌炎(圖9.7)

    · LES壓力及松弛功能正常

    · 食管下段吞咽蠕動正常

    · 食管上段收縮波幅度降低

    · 食管上段吞咽引起的同步性收縮次數(shù)增加。

    一例13歲皮肌炎女性患兒食管測壓圖

    圖9.7一例13歲皮肌炎女性患兒食管測壓圖。圖法近端通道所測,由橫紋肌組成的咽部及上段食管,因受炎癥影響,其吞咽蠕動幅度明顯降低。

    混合性結(jié)締組織病

    食管測壓表現(xiàn)類似硬皮病

    · LES壓力降低

    · 食管下段吞咽蠕動減弱。

    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

    · 食管體部收縮波幅度降低

    · 對運動刺激反應異常。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黃宮繡
  • 作者:
    張宗祥
  • (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chǎn)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術價值:

    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作者:
  • 作者:
    李時珍
  • 作者:
    趙學敏
  • 作者:
    葉桂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基礎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術價值:

    首創(chuàng)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
  • 作者:
    陳嘉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