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升陽除濕防風湯

    組成

    去皮泔浸蒼術(shù)四兩(120克),防風二錢(6克),白術(shù)、白茯苓、白芍各一錢(各3克)。

    用法

    上?咀,除蒼術(shù)另作片子,水一碗半,煮至二大盞,納諸藥,同煎至一大盞,去渣,稍熱服,空腹食前服。

    功效

    健脾燥濕,升陽和血。

    主治

    主治腸澼下血,大便閉塞,或里急后重,或少有膿,或少有血,舌紅絳,脈數(shù)。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眩暈、潰瘍性結(jié)腸炎、疲勞綜合征等病癥。

    1.潰瘍性結(jié)腸炎:采用升陽除濕防風湯加味治療慢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70例,與內(nèi)服柳氮磺胺吡啶片60例作對照,療程25日,治療2~3個療程,6個月評定療效。以服藥2個療程后,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腸鏡復(fù)查黏膜病變恢復(fù)正常,隨訪半年無復(fù)發(fā),積分較治療前減少91%以上者為痊愈標準。結(jié)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1.55%,對照組總有效率60%。(《湖南中醫(yī)雜志》2002年第1期)

    2.眩暈:采用升陽除濕防風湯加味治療眩暈33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療程最短3日,最長10日,平均5.8日。以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基本正常為痊愈標準。結(jié)果:總治愈率84.8%。(《四川中醫(yī)》2000年第3期)

    3.疲勞綜合征(個案):國家級名老中醫(yī)汪新象教授運用升陽除濕防風湯加減治療疲勞綜合征(困倦乏力,頭昏嗜臥)濕困脾陽證一例。水煎服,曰服1劑,服藥8劑后諸癥悉除,隨訪6個月未見復(fù)發(fā)。(《四川中醫(yī)》2008年第11期)

    方解

    東垣發(fā)前人所未發(fā),獨創(chuàng)升陽法,使清陽上升,挽回中氣下陷之勢。即“下者舉之”“因曲而為之直之謂”。方中蒼術(shù)辛溫燥烈,升清陽而開諸郁;白術(shù)、茯苓健脾利濕;防風辛溫勝濕而升陽;白芍酸寒斂陰而和脾,諸藥合用,共奏升陽除濕之功效。

    現(xiàn)代研究

    臨床報道也見于治療腸功能紊亂、腹瀉、便秘、濕疹、功能性水腫、盆腔炎、神經(jīng)癥、慢性前列腺炎等病癥。

    方歌

    升陽除濕防風湯,蒼術(shù)防風白茯苓,白術(shù)白芍食前服,升清降濁效果良。

    摘錄金·《脾胃論》
更多中藥材
  •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八解散處方人參、茯苓、甘草(炙)、陳皮(去白)、白術(shù)、藿香(去土),各一兩。厚樸(去粗皮.生姜自然汁浸一宿.炒紫色)二兩,半夏(湯洗七次)一兩。炮制上為細末。功能主治治四時傷寒,頭疼壯熱,感風多汗,及療勞傷過度,骨......
  • 處方當歸1兩,白芍藥1兩,白茯苓1兩,甘草1兩,川芎半兩,桂半兩,柴胡半兩,熟地黃1兩。功能主治小兒泄瀉,發(fā)熱,手足梢疼。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三歲1錢,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不拘時服。摘錄《普濟方》卷三九五......
  • 處方金精石、銀精石、陽起石、玄精石、磁石、石膏、滑石、禹余糧石各等分。制法上為末,入金、銀鉗鍋子內(nèi)盛之,用鹽泥固濟口,以文、武火煅煉紅透,放冷,研如粉,入水銀半兩,輕粉1錢,研令不見星子,卻入余藥,再研勻。功能主治癩病。用法用量令患人先洗瘡......
  •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八風丹處方滑石(細研)、天麻(酒浸),各一兩。龍腦(研)、麝香(研),各一分。白僵蠶(微炒)、白附子(炮),各半兩。半夏(白礬制)二兩,寒水石(火燒通赤.細研.水飛)半斤。炮制上件藥,搗羅為細末,入研者藥同研令勻,......
  •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八風九州島島島島湯處方麻黃(去節(jié).四兩)。甘草(炙)、干姜、附子(炮)、防風、獨活,各三兩。石膏(綿裹.搥碎)、茯苓、白術(shù)、川芎、柴胡、當歸、人參、細辛,各二兩。杏仁(去皮尖.四十九粒)。炮制上咀,以水一斗,清酒五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