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菌毒者,乃脾經(jīng)蘊(yùn)熱凝結(jié)而成。其患眼胞內(nèi)生出如菌,頭大蒂小,漸長垂出;甚者眼翻流淚,亦致昏蒙。
治宜用軟綿紙蘸水蔭之眼胞上,少頃用左手大指甲佃于患根,右手以披針尖頭齊根切下,血出不妨;隨用翠云靛磨濃涂之,其血自止。內(nèi)服涼膈清脾飲二服,仍忌海腥、煎炒、椒、姜、火酒等件不發(fā)。
涼膈清脾飲
涼膈清脾飲薄荷 荊防生地石膏圖
黃芩赤芍連翹等 甘草山梔豈可無
防風(fēng) 荊芥 黃芩 石膏 山梔 薄荷 赤芍 連翹 生地(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鐘,燈心二十根,煎八分,食后服。
翠云靛
治眼胞菌毒,用針割后涂之。杭粉五兩,銅綠末一兩,輕粉一錢,共研極細(xì)。用黃連一兩同川米百粒、水一碗,煎一半,再熬折去二分,和藥作錠陰干;臨用清水少許凈硯上磨濃,雞翎蘸搽患上。又治爛弦風(fēng)眼或暴赤腫痛者,箍搽更效。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菌毒者,乃脾經(jīng)蘊(yùn)熱凝結(jié)而成。其患眼胞內(nèi)生出如菌,頭大蒂小,漸長垂出;甚者眼翻流淚,亦致昏蒙。
治宜用軟綿紙蘸水蔭之眼胞上,少頃用左手大指甲佃于患根,右手以披針尖頭齊根切下,血出不妨;隨用翠云靛磨濃涂之,其血自止。內(nèi)服涼膈清脾飲二服,仍忌海腥、煎炒、椒、姜、火酒等件不發(fā)。
涼膈清脾飲
涼膈清脾飲薄荷 荊防生地石膏圖
黃芩赤芍連翹等 甘草山梔豈可無
防風(fēng) 荊芥 黃芩 石膏 山梔 薄荷 赤芍 連翹 生地(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鐘,燈心二十根,煎八分,食后服。
翠云靛
治眼胞菌毒,用針割后涂之。杭粉五兩,銅綠末一兩,輕粉一錢,共研極細(xì)。用黃連一兩同川米百粒、水一碗,煎一半,再熬折去二分,和藥作錠陰干;臨用清水少許凈硯上磨濃,雞翎蘸搽患上。又治爛弦風(fēng)眼或暴赤腫痛者,箍搽更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