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吳茱萸,味辛、苦,氣溫,大熱,可升可降,陽中陰也,有小毒。入肝、脾、腎之經(jīng)。
主咽塞氣不通,散氣膈冷氣窒塞,驅脾胃停寒,臍腹成陣絞痛,逐膀胱受濕,陰囊作疝剜痛,開腠理,解風邪,止嘔逆,除霍亂。因順折肝木之性,治吞吐酸水如神。厥陰頭疼,引經(jīng)必用。氣猛,不宜多食,令人目瞪口開。久服亦損元氣,腸虛泄者尤忌。可逆用之以祛寒,復可順用之以解熱。大約祛寒可以多用,而解熱難以多投也。
按∶吳萸入四神丸中,以治腎泄,非用之以祛寒耶。然而,四神丸中用吳茱萸者,非盡去寒也,亦借其性燥以去濕耳。夫腎惡燥,而瀉久則腎正苦濕也。吳茱萸正喜其燥,以投腎之歡,入諸腎臟之逐其水而外走于膀胱,不走于大腸也。
或疑吳茱萸性熱祛寒,恐不可用之以解熱。不知從治之道,宜順而不宜逆。逆其性,致有相格之憂;順其性,始有相投之慶也。
(公元 1528 年)明.薛己(立齋、新甫)著。 一卷。先論口齒、喉舌之證,分為六門,次論骨鯁、諸蟲、體氣的治法 ,也分六門,末附方藥。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吳茱萸,味辛、苦,氣溫,大熱,可升可降,陽中陰也,有小毒。入肝、脾、腎之經(jīng)。
主咽塞氣不通,散氣膈冷氣窒塞,驅脾胃停寒,臍腹成陣絞痛,逐膀胱受濕,陰囊作疝剜痛,開腠理,解風邪,止嘔逆,除霍亂。因順折肝木之性,治吞吐酸水如神。厥陰頭疼,引經(jīng)必用。氣猛,不宜多食,令人目瞪口開。久服亦損元氣,腸虛泄者尤忌。可逆用之以祛寒,復可順用之以解熱。大約祛寒可以多用,而解熱難以多投也。
按∶吳萸入四神丸中,以治腎泄,非用之以祛寒耶。然而,四神丸中用吳茱萸者,非盡去寒也,亦借其性燥以去濕耳。夫腎惡燥,而瀉久則腎正苦濕也。吳茱萸正喜其燥,以投腎之歡,入諸腎臟之逐其水而外走于膀胱,不走于大腸也。
或疑吳茱萸性熱祛寒,恐不可用之以解熱。不知從治之道,宜順而不宜逆。逆其性,致有相格之憂;順其性,始有相投之慶也。